![]() 来源丨男孩派原创 ◐ 目前正攻读北大心理学博士,还曾作为嘉宾上过央视《开学第一课》和《天天向上》的@北大奕戈,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他说,我的父亲在我初中最低谷的那段时间,做了这3件事,不仅让我从此摆脱网瘾,还帮助我成功逆袭,考上北大: 1. 严格律己,带动孩子自律 全家断网断电视,在严格限制他玩游戏的同时,父亲自己也戒掉手机和电视。 除此之外,每天他在屋里写作业,父亲就在屋外看看书,给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 从初三到高三全程陪读 不仅做后勤队长,用心陪伴,帮他疏导压力,调节不良情绪,让他以更好的状态去学习; 还做他坚强的后盾,帮助他一起面对,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难题。 3. 做学习型父母 父亲一有时间就学习与教育有关知识,比如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并且认真做笔记,睡前就与他分享所学; 平常也放低姿态,把他当成朋友,与他平等的交流,从不一味地对他说教。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爸爸为了他的学习,可谓尽心竭力。 有网友不禁感叹说:原来,我和学霸的差距,就差一个这么硬核的爸爸! 有句话说的好:
这世上没有一鸣惊人的优秀孩子,只有用心良苦的父母。 不得不说,每个学霸的背后,往往站着一对凌厉的家长。 父母才是第一负责人 一位当初中老师的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 班上一家长向她求助: 儿子子阳从小上的是名校,课外班请的是名师,我平时辛辛苦苦挣的钱,全给他交学费了,他成绩怎就不升反降呢? 朋友问了家长一句话:
但家长却说:
其实,上学期家长会后,朋友就跟这位父母说过,子阳是个聪明机灵的孩子,可就是学习习惯不好,粗心大意,爱开小差,书写潦草,这些还得家长多用心教育。 可家长不仅听不进去,还三言两语,把责任推给了老师。 可事实却是,老师的能力有限,面对的学生也多,无法给到每个同学更多的关注。 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在学业上的小情绪,对学习的计划和展望等等,都需要父母的参与和引导。 教育路上,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塑造一个优秀儿童至少要从六个方面出力: 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因素。 其中,家庭排在第一位。 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尤其是双减之后,家庭更要及时填补教育中的“空白”,为孩子的成长补充“养分”。 没有自主成才的孩子,只有默默耕耘的父母。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你投入多少时间与精力,孩子就会回馈你多少喜悦。 不自律的父母拼命育儿 最近看了一个视频,幼儿园老师问孩子们: “爸爸平时喜欢做什么?” 答案直白又扎心。 “打牌、打游戏、打麻将、看美女、看抖音,看手机,看电视,抽烟”,这些答案占了90%。 ![]() 虽说童言无忌,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殊不知,自己平日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镌刻在脑海里了。 还有家长以为自己得过且过没事,重要的是孩子好好学习就行了。 可是,这样的不良氛围给传递孩子的信息,不是学习有多好,而是每天无所事事地享受垃圾快乐有多爽。 教育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家长自身不自律,却拼命要求孩子。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沿着父母的足迹走向远方的。 耳濡目染的家教,就是孩子日后的模样。 美国教育部也曾对1000所学校里的20000名儿童进行一个长久的学业调查。 结果发现,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都在父母身上。 父母的学历、经历、社会经济地位、阅读习惯,社交都与孩子的考试分数高度关联。 父母本身,才是培养学霸的温床。 你暴露给孩子是什么样的言行,他就会吸收成什么样。 所以当孩子不爱学习、没有进取心、贪玩享乐时,父母不妨先把注意点收回在自己身上。 当你做好了自己,教育才能起作用。 而是全家人努力的“结果” 《刻意练习》里心理学家本杰明,曾研究不同领域和行业中许多杰出人物的童年。 他发现,这些杰出人物在小时候,他们的父母会想尽各种办法,让他们持续努力。 因为他们明白,唯有坚持与努力,才是孩子最好的出路。 确实,每一个脱颖而出的孩子背后,都是浸润着父母的努力。 想起第一个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中国人何江。 他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小乡村,父母学历不高,家境贫困。 那时候,村里很多人都把孩子留在农村,外出挣钱,但他的父母为了陪伴他和弟弟成长,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哪怕挣得少。 每天放学,别人的孩子都在外面跑着玩,而何江关被关在屋里写作业。 晚饭后,很多家长都打牌喝酒消遣,但他的父母只会围着一张小桌,陪孩子读书。 回忆起父母对他的教育,何江说:
是啊,正是父母的这份用心和付出,才让他走得更高更远。 就像莫言说的,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一个家庭,孩子是花,父母是根,你惊艳花朵的明艳时,却不知根在底下努力吸收养料,只为给花朵送去营养。 从来没有什么横空出世,有的只是全家倾情浇灌的“结果”。 都特别“狠心” 大学教授储殷说过一句话: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也练不出千军万马。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必须要特别“狠心”。 1. 狠心去磨炼孩子 去年,麻省理工在中国仅录取了8名学生,位居榜首的丁雯琪,同时被8所世界名校录取。 她优秀背后的秘诀,就是因为站着一对“虎妈狼爸”。 丁雯琪小时候生性贪玩,做事三分钟热度,所以父母常常把她摁在琴凳上练琴,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磨练她的意志。 小学后,父母就要求她回家第一时间先完成作业,培养她自觉自律的习惯。 再大一点,父母就督促她制定时间表,合理安排阅读、学习、上兴趣班、休息的时间,让她学会自我管理。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严格禁止她玩手机和电脑。 她说:“我初中毕业前都没有自己的手机,现在也不追剧打游戏。” 在孩子还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品质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能力的习得,都需要父母坚定不移的管理和督促。 千万别怕孩子吃苦,今天他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会凝结成灿烂的未来。 2. 狠心打磨自己,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父母感叹: 一样的教育方式,为什么教出来的孩子差别这么大呢? 这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狠心同时,对自己更狠。 家庭教育的关键,首先在于父母的自我教育。 想起被教授评价为“十余年来在清北指导的最优秀的学生”的陈逸贤。 从小,父亲对他管教颇严,但父亲严格要求的对象不仅仅是他,还有自己。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否则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为了帮助儿子专注于学习,父亲在给陈逸贤换上老年手机的同时,也给自己换了手机。 “想要孩子戒掉手机和游戏,自己要先停止刷剧、刷抖音。” 为了给儿子做语言启蒙,父母在让他看中英文动画时,自己也在边上认真学习英语,然后全家人分配角色,交流对话。 其实,学习的路上孩子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做父母的也要修炼七十二变。 正所谓已不律,何以律子? 言传身教,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当父母修炼好了自己,孩子的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3. 狠心低头反思,不断学习成长 教育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为人父母,只有敢于正视自己教育的不足,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少走弯路。 在知乎上,有位网友就晒出了母亲的神仙教育。 他刚上小学时,成绩一度垫底,妈妈不打不骂,反而给她自己买了很多教育书,提升认知。 妈妈会在他进步时,给予他大大的肯定; 在他沮丧时,挖掘他的闪光点;在他骄傲时,帮他发现不足。 初中时,他正值叛逆期,十分厌学,妈妈没有指责、过度管教,而是请教了很多优秀父母的育儿经: 先是主动示弱,改善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来谈教育。 高中时,他常常失眠,妈妈知道是自己的高期待给他过度压力后,再也没有问过他成绩,让他尽力就好。 而且,妈妈还给自己报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每天陪着他学习。 最后他成功考上大学,妈妈也拿了证。 有句话说的好,育儿是一场修行,修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父母自己。 当父母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才能给孩子带去更广阔的未来。 当父母脚步不止,孩子才能成长不歇。 教育学上有个“剪刀效应”。 讲的是,孩子小的时候,最多只有一点儿差异,但经过父母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了孩子们成年后的巨大差距。 ![]() 父母不一样的陪伴和引领,最终造就的是孩子天差地别的未来。 从来没有横空出世的奇迹,有的只是千般投入,万般辛苦的苦尽甘来。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无不倾注着父母的心血。 |
|
来自: 自由翱翔-zyax > 《育儿 教育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