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蜜汁自信的都市小精灵

 JDM日常 2022-02-24

比起那些性能车,K-car绝对是更有日本本土色彩,更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日系车厂自然也有着最大的发言权。

即便是这样,也有小部分海外厂商想要在这个领域里面搞点事,譬如羊曾经介绍过的卡特汉姆7 160。

顺便说说“马力自主规制”到底是个什么:

马力规制是一种自主规制,是当时运输省(也就是现在的国土交通省)对日本汽车工业会提出的行政指导,没有法律效力,全靠工业会的各家车厂自觉遵守。

话是这么说,有关部门都出声叫阿祖你收手了,你难道还要将Fairlady Z做成300ps售卖啊?但车厂其实是有办法钻空子的——以没有加入工业会的性能部门(子公司)名义,推出超过280ps的车子不就好了?这就是为什么在那段时期,你会见到一些什么NISMO 400R,S201/S202 STi Version这些离谱妈妈给离谱开门的车了。

至于K-car,这种马力规制行政指导甚至比普通乘用车还要早。具体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台铃木Alto Works,以前写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回到卡特汉姆7 160,它跟原本在日本销售的130一样,搭载了铃木的K6A机器,卡特汉姆给它弄了个新的电脑仔后,输出从64ps升级到80ps,讲道理这已经超过64ps规制,但作为一台高贵的进口车,没有加入“全轻自协(全国轻车协会联合会)”的卡特汉姆,原则上就不需受到此限制。

再次强调,哪怕是K-car也一样,马力规制存粹就是靠各家车企自觉遵守。甚至,你会发现在全轻自协的官网上找不到任何关于“k-car输出只能是64ps”的规定。

今天跑题跑得比较远了其实除了卡特汉姆7 160以外,日本本土也曾出现过一台符合K-car规制的进口车,它就是smart K。

早在1998年,smart City就开始陆陆续续输入到日本国内,但此时的smart Japan公司只是个进口商。一直到2000年,戴姆勒·克莱斯勒日本才正式开始销售这款车型。

为了让smart 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小身躯的优势,同时赚更加多的w,2001年,他们推出了一款叫做smart K的车款。

smart本身的确很小巧,但其1510mm的车身宽度,超过了k-car的车宽限制(1480mm),为此,工程师们改窄了轮胎规格/轮距,调整了后翼子板的设计,使得smart K的车宽缩窄到1470mm。

各位小smart应该看得出谁是K

一些细节上,smart K和smart也有点不同,当时引入日本市场的smart,其Tridion结构部分以及车身细节处以银色作涂装,而smart K为黑色,车顶也取消了玻璃天幕。至于内饰,设计上与smart一致,但像是杯架、驾驶席化妆镜等等全部加入选装阵容。

用于取代玻璃天幕的金属车顶表面覆盖有薄膜,时间久了这层东西就会慢慢起皱剥离,根治问题的办法,便是直接更换玻璃天幕。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引进日本的这一代smart ,无论是Coupe以及Cabriolet都只有左舵版本(一段时间后才变成左/右可选,后来有左舵的就只剩下Brabus版),而smart K很贴心地只提供了右舵版本。

动力部分,smart K搭载了smart同款的598cc 3缸发动机排量598cc,挂了涡轮后输出有55ps,最大扭矩80Nm,开启OverBoost模式时,扭矩可以增加至88Nm,各个数值上也完全符合k-car的要求,所以就没有必要做什么改进了。

Smart这副机器在数值上看似没什么优势,但它的扭矩爆发区间在2000-4500rpm(一般模式下),比起同期那些只能在3000rpm时爆一下峰值扭矩的k-car,smart这个机器显然更具有实用性。而与发动机匹配的,同样是那个SOFTOUCH 6速AMT。

一番操作之下,smart K的售价为137万日元,比起乘用车版本便宜了3万……当然这个仅仅是车价,结合各种税费来考虑,smart K是要比普通smart便宜不少,但比起同期那些本土k-car,smart K已经属于贵的范畴,随便找台空间实用性更强,性能更高,配置更好的k-car,也还是要比你smart K便宜。

随着smart City在2004年正式更名为smart Fortwo,这台k-car也紧随它的兄弟改名作smart Fortwo K,除了细节的改动,还推出了带全景天窗的特别版本,也是在同一年,smart Fortwo K正式停产。

自此,非日本产k-car这种听起来有点荒诞的故事,便告一段落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