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学习,脚踏实地,别让捷径思维毁掉你

 逍遥_书斋 2022-02-24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比较爱迪生的那句话,我们也可以说:学,是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积累过程;思,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发挥作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是一样的道理。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你们在教训、命令的时候,才是在教育,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家庭是育人的最好场所,生活是让孩子成长的最好“课堂”。父母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路上,不断“修炼”自己,不要轻易步入“陷阱”,否则教育之路会越走越远。

“一分钟教你了解真正的孔子”,“一句话让你明白量子力学的本质”,“搞好人际关系的10条黄金铁律”……

类似的“一分钟”学习,“一句话”建议之类的,在抖音、知乎、自媒体等地可谓甚嚣尘上,俯拾皆是。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中间人类文明几千年,大到哲学智慧,小到生活窍门,就仿佛没有“一句话”“一分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两分钟。

利用琐碎时间吸收各种知识固然是好事,但事实果然如此吗?这些“速成秘籍”真的成为大家的强力精神营养剂了吗?

文章图片1

很显然,并没有多少人因此获益。本来这些内容就往往为了取悦大众,将严肃正经的知识强行简化、俗化、娱乐化,能够真正站在专业角度普及知识,乃至为大家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答疑解惑的内容,在这庞杂的信息海中,真可谓吉光片羽,凤毛麟角。

再者说,专业的知识最终还得依靠完整的专业体系来获得有机的生命,就算介绍的内容够硬,但浮光掠影般的一知半解,本来也对人没什么助益。要是一句话就能讲清楚量子力学,那还在科学家身上浪费那么多科研经费干什么?要是一分钟就能解决各种人际难题,那还要那么多古圣先贤著书立说干什么?所以即使有一两处琐碎的知识点讲对了,也只是盲人摸象,难见全貌,距离达到真正了解的普及程度,还差得远。

另一方面,接受这些“秘籍”的人,也多半抱着求新猎奇的好奇心理,看个新鲜,听个热闹,是绝大多数人的状态。就算有少数人真的零星片点地记住了这些东西,又如上所述,这些东西真正的营养又不多,最终也无非是让人在饭桌上多了一点似是而非的谈资。这些就算我不多费口舌,想必朋友们也都能体会到。

文章图片2

但即使这些内容如此贫乏,即使大家明明也感受到了这些东西没什么用,可类似的内容还是屡见不鲜呢?这些内容火爆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深层原因呢?

借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来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归根到底,还是这些内容的传播者们抓住了受众的某种心理。

没错,就像上面的提到的,“秘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想走捷径的“秘籍思维”。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中,这种靠“秘籍”获得成功的桥段也时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各种武侠小说或网络文学中,主人公在机缘巧合之下,比如摔下悬崖,或者野外迷路,然后就发现了尘封的秘籍或神器,要么就是得到了隐居的高人指点,最终秒天秒地,走向人生巅峰。

文章图片3

广受大家喜爱的漫威系列电影中,也照样会有这种坐火箭般的平步青云:被变异蜘蛛咬一口,就从平凡的屌丝少年逆袭成了超级英雄;因为心地善良被看中,于是在大焖锅里一焖,开锅就变成鲜香的美国队长了……

自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多少朋友傻到真正相信这些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受人喜闻乐见的原因也恰恰在于这些情节戳中了我们的“爽点”。如果这些故事还一眼能看出虚构的成分,那一些性质与此相同的鸡汤可就未必了。

有这么一个搬运过来的一个日本视频,视频中,一位青年白领在求职路上的电车上给一位老人让了座位……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这个情节似曾相识?

但这个视频的讽刺意味也就在此:各种细节使青年一次次幻想她碰到的老人是公司的某位高管,能作为借力的好风助她一帆风顺,可是到最后,老人也只是一位普通的清洁工。视频最后的一句话引人深思:

文章图片4

“奇迹是不会发生的。”

这句话当然不是说生活中完全不会有好运气。我们换种表述方式来理解:不要寄希望于奇迹,不要幻想走成功的捷径。

记得早年间,爱迪生的一句名言也曾妇孺皆知:“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于是被疯狂转引为激励人勤苦奋斗的金句。后来却又被翻案,说原句后面还有半句话,“但那百分之一是不可或缺的”,爱迪生强调的恰恰是灵感,不是勤奋。

文章图片5

于是现在的状况似乎又反过来了:人们开始寄希望于那百分之一,又不再关注那百分之九十九了。也难怪,在这个快节奏的浮躁年代里,在网络中充斥着一夜爆红的时代里,“捷径”、“秘籍”远比踏踏实实下苦功夫诱人多了。

但没有那百分之九十九的辛苦,又哪来孕育那百分之一灵感的土壤?

有一则著名的寓言:一个人吃了四个馒头吃饱了。于是他突然很懊悔,既然吃饱的感觉来自于最后一个馒头,那前三个馒头就不该吃,只吃最后一个,直接吃饱,这样还能省下三个馒头。

这故事有多荒唐就不言而喻了,但道理却是被许多人所忽视的:不经过高度的积累,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视角,是找不到真正事半功倍的“捷径”的。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比较爱迪生的那句话,我们也可以说:学,是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积累过程;思,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发挥作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是一样的道理。

无论是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是爱因斯坦在电车上想到了狭义相对论,又或者是凯库勒在梦里发现了苯环的结构,所有的灵感都要以足够的素养积淀为基础。关于“灵感”的作用,心理学中也会有各种理论的解释,比较知名的一种叫做“酝酿效应”:一件当时看似无解的难题,在放下一段时间后,可能会突然找到解决的途径,即“灵光一闪”。

文章图片6

但这种效应的机制主要来自内隐记忆的作用。是因为我们对问题或问题的背景本身已经足够熟悉,而生活中的一些其他事情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这些不同的视角与既有的问题可能会在我们觉察不到的内隐记忆层面中被关联,进而给予我们启发。

因此若不把时间花在“厚积”,而一心只想找到“薄发”的窍门,无疑是舍本逐末,“走火入魔”了。在信息量过载的当下,如果只想怎么“发”一些石破天惊的东西来快速走红,这种学习必然是虚假的、低效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

总而言之,大家千万不要忘记最朴素的“勤能补拙”的道理,聪明人也要懂得沉下心来,下笨功夫。与其把时间都花在“秘籍”的试错上,不如真正找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脚踏实地地读几本书。现在对于渴求知识的人来说,找一些高质量的网课也是不错的选择。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比那些“一句话”、“成功学”之类的东西靠谱得多。

“书山有路勤为径”,把时间花在该花的地方上,才是最快的捷径。

——连载自即将出版的《学习力改变命运》(暂名)红家长版权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