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不应该唱响战争

 电影界 2022-02-24

当俄乌战争打响,两国战火消息高挂在热搜榜时,我们知道我们再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战争,真的是件非常严肃的事。它不是坐在沙发上刷刷微博,更不是在朋友圈转些烂段子,它是连坟墓都没有的尸体,是面对枪支举手哭泣的孩子,是永远等不回士兵儿子的母亲。

这不是1914年,不是1938年,这是2022年。我们不该像当年少不经事的欧洲人一样,只坚信自己的民族会胜利,我们应该时刻记得——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那些戏谑地说着“收留乌克兰女孩”,唱响普京大帝好刚的话,不应该在这个时刻出现。

今天看 《慕尼黑:战争边缘》 ,可以说非常有政治现实感,也无时无刻联想到在炮火中交战的俄乌两国。Putin就是当今的小Hitler,西方这次能阻止他的狼子野心,不重蹈慕尼黑的历史覆辙吗?全世界都在看着。

1938年英法德意在慕尼黑讨论捷克的苏台德,捷克只能在会场外等待宰割,而今天俄罗斯与美国欧盟欧安讨论乌克兰问题,乌克兰都无法坐到谈判桌上,历史多么的相似。

本片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的间谍小说《慕尼黑》,剧里展现了哈特曼、休、丽娜三人曾经深厚的友情,以及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的细节。电影没有交代哈特曼的结局,他回柏林后遭到卫军的搜查,但并没有发现他做间谍的证据,直到1944年他才因为反对希特勒而被绞死。他曾有机会朝希特勒射出那一枪,可惜错失机会。

哈特曼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反对派,德国的反对派实在是太懦弱又不团结,所以一次次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丽娜是德共犹太人,她在集中营被迫害,成为植物人。

影片中张伯伦的形象很高大,他不惜牺牲自己声誉,拯救天下苍生。但是无论张伯伦动机如何,这都不是绥靖合理的理由。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卑微命运,他们只能在会议室门口等着;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德国吞并;是不是不知道奥地利、波兰等国民众的境遇;不知道西班牙内战;忘记了犹太人的悲催命运;更是忘记了1930年代的中国也是绥靖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潜意识中的观点是二战必定爆发,张伯伦延迟了悲剧的发生。

反观今年的俄乌战争,我们都不应该歌颂战争,而忽略那些被战死的无辜百姓。

影片最后打出的字眼是“THE EXTRA TIME BOUGHT BY THE MUNICH AGREEMENT. ENABLED BRITAIN AND HER ALLIES TO PREPARE FOR WAR AND ULTIMATELY LED TO GERMANY'S DEFEAT.”认为正是张伯伦的绥靖为英国获得备战时间,这是是英国最终获胜的原因。那是不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苏联最终获胜的原因?是不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中国抗日最终获胜的原因?洗白,无法接受!

总体来说,本片是部传统风格的历史片,以希特勒和张伯伦等战前召开的“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领土的真实历史事件为纲,虚构了两位首脑身边、参加会议的德、英两个年轻人的故事,戏剧性、可看性不错,制作也到位。

除去对该片的历史观和虚构情节的争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当前美俄在乌克兰危机的外交政治斡旋、博弈,似乎历史永远是在重复,教训很难被吸取。

记得愤慨战争,也不要去唱响战争。毕竟,百姓真苦。

本公众号隶属于电影界www.dianyingjie.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