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而不狂的陕北秧歌——陕北印象笔记(19)

 图虫视野 2022-02-25

浪而不狂的陕北秧歌 

——陕北印象笔记(19)


正月十三,鱼河堡的城隍出府。府城隍庙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周边来了二十来伙秧歌,光腰鼓就有好几伙,正在开牛王会的横山党岔老腰鼓也来了。从来没有在同一个庙会上看过这么多秧歌。

秧歌来的多,一个场子扭不开, 主办方就在广场上开了两个场子,几伙秧歌同时上场,有如打擂台一样。秧歌扭的热闹,百姓也过足了瘾。

陕北秧歌与辽西秧歌有很大的不同,就服饰来看,陕北秧歌服饰讲究,整齐划一,从头到脚都是要穿戴起来。不管男女,脸上都是淡妆,只比平时的生活妆稍浓一些,不像辽西秧歌楞把五色油彩往脸上画。

男角大多数头箍白毛巾, 脚穿彩靴,身上的服装则各队则有差别,有红的配黄, 也有黄配红,更多的是白配红,具有浓厚的陕北气息,不像辽西秧歌,披个大褂就可以扭一天,只要意思到了就行。女角头上不像辽西秧歌一样戴着大花头冠,而是将头发一挽,上面扎上一两朵花就成了,看着素雅不失喜庆,脚下就是简单的陕北布鞋,十足的陕北女人味。

扭秧歌时候,都是男女搭配成四列,男角拿着花折伞,女角手持双扇。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彩绸飞舞,彩扇翻腾。

不管那里的秧歌,用东北话说,扭的就是一个浪。但如果要把陕北与辽西秧歌进行比较的话,辽西秧歌是浪的张狂,充满了东北人的粗犷与野性;而陕北秧歌则是浪而不狂,豪迈与含蓄并济,潇洒大方

资料连接:鱼河镇在无定河东岸,属榆林市榆阳区,古称魚河堡。镇北有府城隍庙,每年正月十三都有城隍出府的活动。鱼河堡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是明延绥镇军事防御体系三十六堡营之一、位处今陕北榆林的地理中心、无定榆溪两大河流交汇处,当时其所辖区域北至榆林卫归德堡南至延安府绥德州米脂县界,东至佳州石佛堂界西至榆林卫响水堡(明万历年间郑汝壁所编《延缓镇志》),这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考古证实榆林境内只有鱼河堡与横山油房头),在秦代是上郡郡治肤施县所在地(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所编《河山集》),当年扶苏、蒙恬在此屯兵驻军连接长城、修筑驰道、抗击匈奴。从西晋开始由于汉族势力的衰弱、节节向南退缩,导致上郡也被迫向南逐渐迁移,初由鱼河堡地迁徙至绥德再到延安最后曾一度迁至韩城一带、直到上郡消亡,中原北部渐渐被游牧民族占据。明朝时,原上郡恢复部分地带,并修筑了明万里长城,上郡核心故地此时又以“鱼河堡”之名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