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连地理·考古 | 辽宁“虎”文物生威在哪里

 丘山三也君 2022-02-25

图片

真 /  知 /  引 /  导 /  生 /  活


图片

从2012年农历壬辰年——龙年开始,本报特约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刘俊勇共同独家策划推出辽宁省考古出土、博物馆藏文物中关于生肖故事的系列解读文章。从《中国已发现最早的“龙”在辽宁》到《辽宁已发现最早的陶猪在大连》,从一个独特视角深入挖掘呈现出本土文化的丰富内蕴。

2022年是中国农历壬寅年,即虎年。《大连地理》栏目继续解读辽宁出土和馆藏虎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威风凛凛的虎被赋予了勇敢、威武的形象,因而在文学、雕塑、绘画、民俗,乃至神话等各个领域,虎的形象可以说无处不在。


饰件·砖画

 战国青铜虎饰件 

勾画出燕国山地草原环境

图片
凌源三官甸子出土战国虎形青铜饰件

辽宁省博物馆藏凌源三官甸子战国墓出土的一批虎形饰件,包括青铜虎衔兔饰件、虎形节约(古代马的用具)和金虎形饰件等。青铜虎衔兔饰件2件,形制、大小相同,中空,长10.5厘米,高5厘米,虎作卧伏状,额上饰“キ”字,双耳向前竖立,三角形双目和一对大鼻孔,尾巴下垂外甩,两前爪抓一兔,作张口撕咬状,虎身饰弓形纹,尾巴酷似发辫。此饰件底有两个平行柱状横梁。7件形制、大小相同的青铜虎形节约和2件金虎形饰件均作卧伏状,都有为镶嵌而作出的钮、穿孔或长方形槽,应是用于镶嵌的装饰。

上述青铜、金虎饰件都出自同一墓地的大墓之中,这几座大墓中还出土有马、鹿、蛇、蛙等动物饰件,表明死者身份较高,同时也勾画出了燕国山地草原环境。

西汉虎鹰相搏青铜带饰 

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性格及虎鹰崇拜

图片
旅顺博物馆藏西汉虎鹰相搏青铜带饰

旅顺博物馆藏西汉虎鹰相搏青铜带饰,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王家店北山麓。此带饰为一对两件,形制基本相同,长13.3厘米,高8.5厘米,均作透雕虎鹰相搏情景。虎作奋力撕咬状,露出锐利的牙齿,正在搏击雄鹰;鹰作振翅冲击状,长喙紧咬虎之颈部,一爪牢牢抓住虎之前腿,另一爪抓住地面。此带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虎鹰相搏的场面,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相同题材的青铜作品还见于铁岭西丰西岔沟西汉墓地出土的虎鹰相搏饰板。这种虎鹰相搏造型带饰等,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时有出土,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性格以及对虎、鹰的崇拜。

 东汉画像砖上的虎 

虎和龙、朱雀、玄武搭配成“四神”

图片
大连姜屯出土东汉虎纹砖

两汉时期,虎和龙、朱雀、玄武搭配作为方位神经常出现在墓葬壁画和瓦当、镇等器物上,即所谓的“四神”,或称“四灵”,民间通常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亦即“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来表述这四个方位。

大连营城子东汉壁画墓中就有虎的形象,汉墓中也曾出土过四神博局纹铜镜。相比之下,大连普兰店张店古城附近出土东汉画像砖上的虎形象最为生动。砖上的虎,身体修长,双耳向后,张口咆哮,圆圆的大眼睛炯炯有神,颇有画虎点睛神来之笔。健硕的身上以乳钉表现虎毛,前腿向上弯曲,后腿作蹬地状,尾巴绷直,好一幅飞奔的猛虎画面。

军事器物

 战国至西汉青铜虎钮錞于 

指挥军队收兵用的乐器

图片
旅顺博物馆藏战国至西汉青铜虎钮錞于

据考古发现,青铜錞于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西汉前期,是我国西南地区巴人特有的乐器。錞于呈椭圆桶状,上有椭圆盘,盘中有钮,广肩,腹部向下收缩成椭圆柱形,中空。盘中之钮最常见的就是虎,其次还有马、龙、蛇等动物形象。

旅顺博物馆藏两件战国至西汉青铜虎钮錞于:一件通高59.1厘米,盘中钮为站立的虎,作张口咆哮状,体态修长,尾巴翘起且打卷;另一件通高50厘米,形制与前者相同,所不同之处是盘中的虎作前扑状,尾巴翘起下垂打卷。

文献记载,巴人祖先廪君死后,“魂魄世为白虎”“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可知虎是巴人图腾。巴人“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金”就是錞于,虎钮錞于是作为指挥军队收兵所使用的。

 西汉安国侯铜虎符 

授予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图片

辽宁省博物馆藏西汉安国侯铜虎符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西汉安国侯铜虎符。此符虎作伏卧状,仅存一半,长7.8厘米,高2.78厘米,上有错银“舆安国侯为虎符第三”两行九字铭文。据《汉书》记载,在秦末楚汉战争中,王陵率军归顺刘邦,屡立战功。为表彰王陵的功绩,汉高祖封王陵为“安国武侯”,其封地即今河北安国。

虎符是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是老虎形象,故称虎符。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存于朝廷,左半符交于统兵将帅,调兵时需要两半符勘合,才能生效。

虎符在东周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司马迁《史记》就记载了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现代国画

 李笑如《月夜虎啸图》

激励东北人民像猛虎一样与日寇拼搏

图片
大连博物馆藏现代李笑如《月夜虎啸图》

大连博物馆藏李笑如水墨设色《月夜虎啸图》,纵132厘米,横44.8厘米。图绘一轮明月高照山间,一只上山猛虎回首长啸,形象极其生动。题“雄威陡震出山谷 长啸一声百兽惊”。作画的1943年,我国东北还在日寇统治之下,应寓意激励东北人民像猛虎一样与日寇拼搏。

李笑如(1910年—1980年),名春山,字笑如,辽宁本溪人,当代辽宁著名画家,尤以擅画工笔虎著称,被誉为“奠定当代工笔虎绘画基础第一人”。当今著名画虎大家冯大中等是他的得意门生,可谓桃李满园。

 张善孖、张大千合璧《松虎图》

一段“虎痴”往事

图片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现代张善孖、张大千合璧《松虎图》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张善孖、张大千合璧水墨设色《松虎图》,纵132厘米,横65.7厘米,作于1935年。图绘生于岩石缝隙中的苍松之下,两只斑斓猛虎伏卧长啸。苍松枝叶飘动仿佛飒飒有声,猛虎长啸回荡山间。按兄弟二人绘画所专,猛虎当为张善孖绘,苍松山石当为张大千绘,可谓珠联璧合。

张善孖(1882年—1940年),名泽,号虎痴,是张大千的次兄,画虎大师。他为画虎而豢养老虎供其写生,故其笔下老虎一招一式皆动感十足,虎毛纤毫可见。张善孖还是一位爱国者。抗日战争期间,目睹日寇飞机狂轰滥炸重庆,张善孖画了一幅描绘28只斑斓猛虎扑向落日的画。图中的28只老虎据说象征着当时中国的28个行省;落日代表日本。自题“怒吼吧 中国 蜀人虎痴张善子写于大风堂”,并题“雄大王风,一放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时人评述,张善孖抗日内容的国画,开国画宣传抗日画之先河。

虎子

三国魏晋南朝青瓷虎子 

因造型取之老虎而得名

图片

辽宁省博物馆藏三国时期青瓷虎子

虎子因造型取之老虎而得名。据考古资料,青瓷虎子最早出现在东汉,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多有发现,是这一时期墓中常见的随葬陶瓷品之一。一般说来,三国时期虎身为圆筒形,口部基本不见虎头装饰,只是提梁作奔虎状,腹下有四肢,稍后出现口部堆塑虎头装饰,两侧刻画飞翼,虎形逼真;西晋出现数量较少的圆球腹虎子;东晋、南朝时期虎形虎子极少见。

辽宁省博物馆藏三国时期青瓷虎子,高19厘米,长25.4厘米。青釉莹润,通体作卧虎状,肋下生双翼,应是四神中“白虎”的形象,是一件典型的艺术品。辽阳上王家晋墓出土的青瓷虎子,体近圆形,较之前者显得体态丰腴。旅顺博物馆藏南朝青瓷虎子,已经找不到虎的影子。

关于虎子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还出现了一场讨论,基本认为属于溺器。

 十六国北燕青铜虎子 

辟除邪恶与祈求吉祥的心态

图片

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青铜虎子

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两件铜虎子,均为铸制,作伏虎状,通体中空。一件形体厚重,铸制规整,通长38.6厘米,高23.3厘米。通体纹饰繁缛,或类似浮雕,或为线刻,头部形象生动,双目突出,眉毛、睫毛清晰可见,鼻孔刻对卷云纹,鼻下为圆管式虎口,管外是四颗獠牙与成排的牙齿;颈后鬣毛向后伸出形成提梁连于脊背;长尾高高翘起并微后甩;前足刻有缕缕虎毛向后飘逸,卷曲如双翼,四足五趾清晰可辨。此虎子是同类作品中的翘楚。另一件虎子通长16.6厘米,高11.1厘米,虽与前者形制相同,但较之前者逊色不少,做工也粗糙,通体花纹极少,满布锉磨痕迹,但羽翼纹依然清晰可辨。

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一系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和西燕。其中,南燕和西燕在中原地区,前燕、后燕和汉人冯跋创建的北燕则是以龙城(今朝阳)为都,故今朝阳被称为“三燕之地”。冯跋长期生活在慕容部,实际上已是鲜卑化了的汉人。冯素弗为冯跋之弟,史书记载,冯素弗对于冯跋基业的建立和发展厥功至伟。这两件铜虎子的羽翼纹装饰,体现了当时人们辟除邪恶、祈求吉祥的心态。





编辑|李丹

图片

真 /  知 /  引 /  导 /  生 /  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