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我就听我妈说,今天停电了。 最初袭来的是惊恐的情绪。 我昨晚忘记给手机充电了 手机也要没电了 看这样子也不会很快来电…… 手机充电宝也没有电了…… 没有手机的日子我要怎么办??? 我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原来我已经这么依赖手机了。 我吃过饭后,我就开始看书了嘻嘻,读书本是我的本分,但是手机和电脑占据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已经很久没有 陷入 的感觉了。就像昨天的那篇文章一样: “作为成年人,我们总在寻找自己的“全垒打书籍”,不仅是第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寻找。所有曾经一口气读完一本小说的人都会记得那种令人期待的愉悦和满足感,并会焦急、固执、有时甚至疯狂地寻求重复体验这种感觉。我们想周游另一个世界、想与不同的人见面、想经历别样的人生并自我反省,我们无法遏制这样的渴求。” 假如带着期待去看书,我收获的更多是失望。因为和自己想象的不符,就会很有落差感。 这次我没有期待,想不到收获了很多喜欢的语句。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如果留心的读者,就知道她是写crush的作者。在我上个月的文章中有提到。 她的文字总能引起我的共鸣。 “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而我的大脑是一块西瓜皮,所有的知识一脚踩上,就滑得无影无踪。” “而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能否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均衡,我喜欢这个词。它表明一切上升或者坠落或者旋转或者破碎都有一个优雅的终点。”
这本书让我想起蒋方舟的《谁不曾颠沛流离》,其实这两本书的结构是一样的,每一篇文章都很简短,但是每一篇都有一个主题,就像在读某个人的日记。 你可以随时放下这本书,也可以随时拾起它。他们(文字)或许传达的是作者的一个观念,或许表现出作者在现有知识上对整个世界的思考与探索,不管怎么样,她们都是温柔的人,是对生活有敏锐嗅觉的文字运作者。 之后我便开始翻阅朗读者,这是一本德国的著作。 我只看到三分之一处,情节内容与我内心设想的故事完全不一致,我想,这就是读书的乐趣吧。 主人公是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正值青春年少。他迷恋上了一个温柔的女人,她们互相爱着彼此,为彼此沉沦。 虽然年龄相差十岁有余,但是他们的感情是向上的,她们都成为了更好的那个人。 我还没看完,之后再说感受吧。 我现在特别讨厌翻译者把中国元素加入外国读物中。 读起来好别扭 希望我以后可以努力学习,直接看原著哈哈哈 我也不知道为啥,我对外语有着痴迷般的感情。我对自己要求也不高:不用学的太深,先学好入门,会给别人打招呼,把最基础的语音掌握,可以接着自学就好。 虽然我从没看过某本英文原版,但未来可期。 就这样8⃣️,我上课啦 ps:我在我奶奶家蹭电上网课(-。-; 很久没来了,她们很想我,嘻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