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代表着一座城市的“会客厅”,体现着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青海历史文物展,是青海省博物馆“1+3”主题展览体系中的核心展览,展览结合青海历史发展进程和多元地域文化特色,客观再现古代青海境内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青唐道、茶马古道的交通功能与历史风采,呈现青海独特人文风貌与生态景观。距今约4万年前,华北地区的先民进入青海,进行过季节性游猎活动。距今约6000年,仰韶文化人群徙居青海“东大门”,粟黍农业和彩陶文化进入河湟。距今5500年以来,马家窑文化的兴起使河湟地区成为我国原始彩陶文化的中心,4000年前齐家文化人群的徙入使河湟地区踏进文明时代的门坎。循着山、水、路,可追溯大美青海,泱泱河湟,源来这样……展览地点:青海省博物馆二楼第一展室 
青海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和组成部分。距今3.7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生活在这里。柴达木盆地、沱沱河沿岸、霍霍西里、昆仑山的三岔口和龙羊峡地区的黄河阶地、环青海湖地区、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均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从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到西部柴达木盆地,都有古代文化遗存分布。河湟地区彩陶文化璀璨,被誉为史前艺术的明珠。  青海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多存在于地表,缺乏地层依据。受到气候、水热资源的制约,青海地区的早期石器技术主要是受宁夏“水洞沟”遗址为代表的华北旧石器技术影响发展而来的。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文化遗存多分布在东部河湟谷地,西部、南部高海拔地区较少。青海新石器文化呈现出本土因素、中原因素、周边因素荟萃的特色。
旧石器时代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柴达木盆地边缘地区、环青海湖地区及长江、黄河源头均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和采集到许多打制石器标本。据测定冷湖1号地点距今有3.7万年的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以狩猎采集为主。
尖状器 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指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开始于全新世初期,大约距今1万年。经济生活主要是渔猎和采集,使用的工具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也有局部磨光的石器,并发明了弓箭,使狩猎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石研磨器 新石器时代 距今6000年前后,青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点逾千处,包括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等,主要分布于青海湖以东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谷地区,是黄河流域原始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当时人们过着比较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定居生活,有些区域狩猎经济也占有一定的份额,彩陶特别发达。

陶纺轮 仰韶文化 
双人抬物纹彩陶盆 马家窑类型 
弦纹折线纹彩陶鼓 半山类型 
鸭形彩陶壶 马厂类型 距今4000年左右,青海地区逐渐进入青铜时代,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是本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术界一般认为: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一脉相承,属于先羌文化。青海境内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等是齐家文化发展的结果,它们都是羌人遗存。青铜器时代,出现了大规模的畜牧业经济,羌人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青铜器的冶炼加工技术日益成熟,器物有生产生活用具、兵器和装饰品等。青铜器的使用促进了原始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范围。 
骨刀 骨叉 骨勺 龙首骨梗刀 齐家文化
彩陶靴 辛店文化 
鹰纹骨管 卡约文化 
毛布残片 诺木洪文化 青海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区,是人类迁徙以及藏彝走廊的重要通道,亦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合部。青海石器时代文化已有长途及邻近的文化交流。青铜时代各文化中所发现的玉礼器、陶器、铜器、粟黍、小麦、驯养动物及海贝等遗存,反映出羌人所创造的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南亚青铜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考古溯源在近代考古学之前,人类对于自身早期历史的认识只能依靠少量的传说和神话。但是,传说和神话包融着很多想像与虚构的历史,而考古学则打开了另一扇窗。如今,透过考古发掘文物的只光片羽,我们得以一窥史前青海丝绸之路,认识其形成早期更为久远、更为深厚的根基。
四孔玉刀 齐家文化
圆銎宽叶倒钩铜矛 齐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