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省发文调整职称评审 愁到秃头的论文成最容易的

 医粒种子 2022-02-25

提到职称评定,被很多医生诟病,呼吁改革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如今,真得要改革了!

2月22日,河南省发布了《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条件(征求意见稿)》和《卫生系列基层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条件(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看了这文件,估计很多人会哭,评审职称更难了。文件具体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5个月前曾发过一版 被吐槽论文反倒最容易


▲▲▲

其实,5个月前,即2021年9月25日,河南省已经发布过一版征求意见稿,即《关于2021年度全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作为2021年过渡使用。因破除了唯论文,在业内引发热议。

本以为破除了唯论文,大家会欢欣鼓舞,不想,很多人看了之后反吐槽,“不唯论文了,但论文反倒成容易完成的了”。

5个月之后,新版征求意见稿再次发布,这一次又有哪些变化?

新版征求意见稿重大变化盘点


▲▲▲

一位从业30多年的副院长,对于新版的征求意见稿,毫不吝啬赞誉之词:“用心了,看得出认真和付出,这是河南历次高级职称评审标准中最好的一次。” 那么,具体都有哪些变化呢?

1、基于病案首页 评价医生的执业能力

基于病案首页,来评价医生的执业能力,是这次的亮点之一。在晋升所需提交的申报材料中如此要求:

须提供任现职以来5份有代表性的抢救、死亡或疑难病案;

同时须另行提交任现职近5年主治或主持的能反映本人专业技术水平的病案号50份,每年份数不少于10%,从中随机抽取5份病案,每年至少1份。

评审条件则指出,要基于病案首页数据,重点从技术能力、质量安全、资源利用、患者管理四个维度,利用诊治病种范围和例数、手术级别和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单病种次均费用等指标,科学准确评价医生的执业能力和水平。

重视病案质量,不仅有利于提升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还有利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和绩效考核的推行。

2、完成相应工作量 能解决实际难题

既往,卫生职称评审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评价指标和临床实践脱节,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很多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论文,临床工作却被疏忽。

新版征求意见稿对此进行了纠偏,清晰地体现了从临床基本业务出发的思路,加强对临床医生执业能力的评价,将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和完成疑难工作的比例,成为申报的必要条件之一。

以手术为主的医生,如普通外科、骨外科、眼科、整形外科,申报副高,出院患者手术/操作要达到800人次,三四级手术不少于50%(以主刀或一助计算);申报正高者,是1000人次,三四级手术不少于60%(以主刀计算)。

重要的是,此次的职称评审条件,首次分专业分层设置,不仅比去年多了一个基层版本,还分了医疗、护理、药学、技术四大类。其中,每一类当中根据不同专业继续细分,比如医疗类,又分为临床(分为是否以手术为主临床专业两类)、中医、口腔、公卫几类。

对于申报材料,需每年向单位提交本人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或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开展业务工作的专题报告5份(每份2000字以上),并附原始资料,由单位随机抽取5份参加评审(近5年每年抽取1份)。

3、“传帮带”成硬性要求 

一个组织里,永远不缺乏掌握了一点技能的人,但缺乏愿意分享,愿意相互提携的人。新版征求意见稿将指导下级医师,写入了要求之中。

申请副高者,要求有带教2名医师的经历;申请正高者,有培养2名主治医师/(公共卫生类别)主管医师的经历。

不过,在实际操作层面,带教如何考核?如何准备材料?没有明确。未来有待进一步细化。

4、科普成必须必

既往,国家提倡加强健康科普工作,但始终缺乏政策层面激励。新版征求意见稿,将健康科普工作作为必备的申报条件。

新版征求意见稿指出,面向社会或媒体,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平均每年不少于2次;或者在各级主流媒体、省级以上行业报刊,发表健康科普文章、音视频作品,每年不少于1篇(条);或者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等新媒体平台,每年不少于2篇(条)。

不过,“各级主流媒体”中的各级指的是哪些级?主流媒体包含哪些?其并没有具体界定。再之,在省级以上行业报刊,每年发表不少于1篇,对于多数医务人员来说难度不小。

再之,当下自媒体发达,不少医务人员的自媒体号粉丝数不少。如果将医务人员个人自媒体号的原创性科普文章、音频、视频作品等作为考核指标,或可激发广大医务人员更有热情地投入到科普当中。

5、仍要求论文 且造假更难了!

职称评定唯论文,以及由此引发的论文造假,一直被大家诟病。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是最新的精神。

无论是去年9月的过渡文件,还是今年的新版征求意见稿,都贯彻了这一精神。

不过,新版征求意见稿依然有论文要求,同时还挤压了造假的空间。

基层申报副高和正高,需要提交代表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标志性工作业绩2项以上(第1项为必备);申报乡镇社区副高提交第1项。

 申请正高,可供选择的选项有6个:

(1)解决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或临床诊治过程中的疑难、复杂问题、技术难点等形成的临床病案报告、手术/操作视频、专题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公共卫生服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等。须附相关原始资料。

(2)率先在本单位或本地区开展的新技术或新项目,解决基层技术难题,并取得良好的医疗服务效益。须附相关原始资料。

(3)结合本专业临床实践,在推荐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本专业论文1篇(不少于2500字)。须附相关原始资料。

(4)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研究报告、获得的科技奖励等。

(5)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形成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限第1原始发明人),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取得明显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6)入选省级及以上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医药人才传承培养项目,并通过结业考核。

6个条件当中,除1是必要条件外,最可行的就是3,也就是论文发表,但“须附相关原始资料”很有分量,花钱买文章的人,或会逃之夭夭。而其他条件,多数人难以企及。

对于高级别医院的医务人员,晋升副高和正高,两篇论文就是“花架子”,其他的要求才真的是“铁架子”,比如主持完成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获省级奖项、发明专利、参与临床指南之类文件的制定,每一个拿出来都能把人难哭。

晋升更难了 您怎么选?


▲▲▲

从这份征求意见稿来看,晋升原来只需搞定论文就能搞定,现在已经变得复杂了,更加鼓励“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于这样的挑战,您是直接躺平,还是拥抱挑战呢?

这份征求意见稿,您有啥宝贵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探讨!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