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光子学芯片开启红外光谱测量

 拾得行堂 2022-02-25
   
                                                                                                       
用光子学芯片开启红外光谱测量——通信学院郭海润教授在国际光学学会期刊《OPTICA》发表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2020-09-20 
                            投稿:陈杰  
                           
                        
                           
                           

                       

                   


       
           
       
       
       
       
       
       
   

            

自然界中,分子由于内在的结构振动会引起光的吸收,并且这种吸光性具有“指纹作用”,即不同的物质分子呈现出独特的吸收光谱。因此,光谱测量成为检测物质成分的一项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空气检测、以及化工过程监控等各个领域。光谱测量的一个重要波段是在中红外,对应于波长2-20微米的光波。分子对这些光波的吸收相比其他波段要高出100-1000倍,因此特别适合检测低浓度、成分复杂的物质,或是监测分子的天然同位素(通常浓度极低)。然而,实现中红外光谱测量的重要前提是能够有效地产生中红外激光光源,并对光源的功率、带宽、稳定程度等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是当前激光技术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图片说明:基于集成光子学芯片的光学频率梳,可以实现超大带宽,覆盖


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并实现中红外波段的双频梳光谱测量。)


近日,通信学院郭海润教授联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光子学与量子测量实验室,实现了一种基于集成光子学芯片的中红外光学频率梳光源,克服了这一难题。这项工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光学学会期刊《OPTICA》上(2020年9月刊)。光学频率梳是指在频谱上具有一系列等间隔频率的激光元素,其具有带宽大、频率稳定等性能优势,是最为理想的光谱测量光源。郭海润及其合作团队,设计了一种复合多芯结构的集成光学波导,通过有效的波导色散管理,成功地将常规波段的激光光源转扩展到了中红外波段。由于在常规波段,例如近红外的光通信波段,激光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并且有商用的紧凑型激光器设备,因此,团队提出的这一方法,可以极大地降低中红外激光光源的技术难度。“我们把紧凑型的光纤激光器和集成光学芯片结合起来,未来有希望做成一种便携式的中红外光学频率梳,从而走出实验室,应用到更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光谱检测。”郭海润表示。


在这项工作中,团队不仅实现了大带宽、高平坦度的中红外光源,而且采用两组光学频率梳,搭建了一款中红外双频梳光谱仪,实现了快速、高分辨的光谱检测。测量的波长范围是中红外2.8-3.6微米,其中包含了100万个频率梳的激光元素,探测灵敏度达到了十万分之一量级(10ppm),具备了探测例如大气中一氧化碳含量的能力。此外,团队利用双频梳光谱仪还成功探测到了气体分子的多种同位素,如碳13甲烷(13CH4),和氘甲烷(12CH3D),其含量分别为普通分子浓度的1.11%和0.06%。同位素虽然在自然界中虽然含量极低,但却是星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因此监测分子同位素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这项工作开展于2018年,郭海润时任EPFL光子学与量子测量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合作导师是非线性集成光子学领域著名的Kippenberg教授。之后,郭海润加入了上海大学特种光学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目前组建了超快光频梳课题组,继续开展微纳光学频率梳技术的相关研究。


参与这项工作的还有当时课题组的翁文乐博士、刘骏秋博士,以及来自光纤实验室的杨帆博士,他们与郭海润一起完成了光子学芯片的设计、加工,中红外光学频率梳实验,双频梳光谱仪的搭建,以及中红外的光谱测量、和数据分析等主要工作。论文的合作单位有光学频率梳的龙头企业,德国Menlo Systems公司。EPFL的Kippenberg教授、Thévenaz教授、和Brès教授,以及Menlo公司的CEO Holzwarth博士对这项工作进行了指导。这项工作也得到了美国、欧盟、瑞士以及中国在内的多个项目资助。


论文原文:


Hairun Guo, Wenle Weng, Junqiu Liu, Fan Yang, Wolfgang Hänsel, Camille Sophie Brès, Luc Thévenaz, Ronald Holzwarth, and Tobias J. Kippenberg, "Nanophotonic supercontinuum-based mid-infrared dual-comb spectroscopy,"Optica7, 1181-1188 (2020).


https:///10.1364/OPTICA.396542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郭海润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1-23

找不到考试考证考研资料?请立即搜索找到资料!
 






郭海润 教授

办公室:
上海大学宝山东校区12号楼401室

通信地址(邮政编码):
上海市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通信学院(200444)

电话:


电子邮件:
hairun.guo@

个人主页:
https://scie./Prof/guohr.htm


学术经历
郭海润2014年博士毕业于丹麦技术大学,光子学工程专业。2015年加入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任博士后研究员。2018年底加入上海大学特种光纤与光接入网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为非线性集成光子学(芯片),光学频率梳技术与应用,以及超快光子学前沿现象。曾主持欧盟H2020玛丽居里项目“芯片化中红外光学频率梳”,主要参与美国国防科研属专项“紫外到中红外的光学频率梳技术”。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2018年入选上海“****”。至今已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等多篇高水平论文,同时还兼任多类期刊的专业审稿人。目前,郭海润在上海大学组建超快光频梳课题组,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专项,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项目等。

【科研方向】
集成光子学器件、光学频率梳技术与应用、超快非线性光学现象

【本科生教学】
主讲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多媒体技术与通信》

【研究生培养】
在读硕士研究生8人,其中硕博连读1人

【承担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微纳光学谐振腔的双光频梳产生和非线性频率转换研究”,2020.01—2023.12;
[2] 上海市教委“****”专项,2018.01—2020.12;
[3] 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项目,“基于可饱和吸收特性的微纳光学频率梳”,2020.06—2023.05。

【学术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2016年至今)
[1] J. Liu, E. Lucas, A.S. Raja., J. He, J. Riemensberger, R. Wang, M. Karpov, H. Guo, R. Bouchand and T.J. Kippenberg, “Photonic microwave generation in the X- and K-band using integrated soliton microcombs,” Nat. Photon. 14, 486-491 (2020).
[2] M. Karpov, M. H. P. Pfeiffer, H. Guo, W. Weng, J. Liu and T. J. Kippenberg, “Dynamics of soliton crystals in optical microresonators,” Nat. Phys. 15, 1071-1077 (2019).









   
       
 

   


        上一条:上海大学—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大飞机文化进校园活动成功举办


        下一条:上海大学通信学院蒋皆恢团队获“第三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人体精密测量专场赛”二等奖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创建时间:  2019-08-30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信息领域重要的研究学科。本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交换与处理。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通信与接入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与传输技术、光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光纤器件、光纤传感网络等。

  本专业是上海市一流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拥有开展通信工程研究所需的成套精密实验仪器设备,近年来承担一百多项科研项目,获得数十项国家、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与奖励,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并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本专业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反映本专业最新成就的专业课以及文献阅读课。研究内容大多数是国际、国内前沿课题或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本专业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使他们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学生中的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光纤通信

  02.(全日制)数字通信与接入网技术

  03.(全日制)宽带移动通信技术

  04.(全日制)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

  05.(全日制)光纤传感网络及信号处理

指导教师:

  汪敏教授、王廷云教授、郑国莘教授、甘朝钦教授、刘云启教授、王春华教授、李迎春研究员、王潮教授、彭章友教授、王涛教授、方捻教授、曾祥龙研究员、庞拂飞教授、宋英雄研究员、牟成博教授、徐树公教授、张舜卿教授、张小贝教授、陈娜教授、林敏教授、文建湘教授、曾丹教授、郭海润教授、姜之源教授等。

生人数:详见招生计划汇总表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29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复试科目:通信原理

备  注:

  本专业在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