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时尚之地——牛王庙的记忆 | 朝阳故事⑨

 朝阳规划艺术馆 2022-02-25

   

朝阳区三元桥地区是高级饭店和写字楼扎堆的地界,凤凰城、威斯汀大酒店、昆仑饭店、南银大厦,京城大厦、昆仑汇、燕莎商城、凯宾斯基饭店……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时尚之地,可是这一大片区域,三十多年前的名称是“牛王庙”,十年前的公交站牌子上还有牛王庙站。直到现在,也还有牛王庙村的存在。

图片

01

牛王庙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清代时,出东直门往东北五里有一个小村,村头有一个小庙,被称为牛王庙。不过时间到了北京解放前,牛王庙就不见了踪影,只有这个地名存在。

图片

民间老黄牛

关于牛王庙的传说,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原先牛王庙这片地区,经常有野兽出没骚扰村民。大家想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把野兽吓走,但去哪儿找老虎成了大难题。就在大家伙儿冥思苦想之际,一位村民灵机一动,拿出了一块虎皮,让家里的老黄牛披甲上阵,还在牛角插上了两把令箭。就这样乔装打扮的老黄牛,吓跑了骚扰大家正常生活的野兽,因此立下了功劳。为了感谢这头老黄牛,村民们就凑钱盖了一座牛王庙。另一种说法,就和旧时的农历春厂“打春牛”以及“皇帝春耕”有关,由于当时的交通、运输、载物、饮食多离不开牛。再加上牛肉美食,牛乳补身,牛粪肥田,牛革御寒,牛宝医病……使得民间百姓对牛深为敬之。当时的官府也有禁止杀牛之律,故在此地建有春牛庙。庙为两层殿宇,前殿供春牛,后殿供关羽关云长,民间百姓习惯称为牛王庙。

02

菜地、乱坟岗、树林、小河

现在随着光阴流逝,知道牛王庙这个地名的人也不多了,只是在位于朝阳区霄云路和首都机场高速路之间的一条小路上,人们仍可找到牛王庙村委会。从出版于1947年的北平城郊地图上可看到,牛王庙紧挨左家庄(姓左人家居多的庄子),周围小河小湖很多,还有一座尼姑庵叫三元庵。

牛王庙村委会主任胡少雄曾经接受过媒体采访,报道中说,胡少雄听村里的老人讲,牛王庙的遗迹在解放前就没有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设三元桥(刚建成时被称为牛王庙立交桥)时,他还特意到现场考证牛王庙所在的具体位置。当年的一位施工人员告诉他,牛王庙的遗址在三元桥内侧车道和首都机场高速及京顺路取中偏北的交叉处。

图片

三元桥旧图

这些年来,牛王庙所在的这个村子——牛王庙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6年,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牛王庙村被定为北京的近郊菜区,成为京城居民菜篮子的主要供应地。在胡主任的记忆中,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无论蔬菜的品种和种植亩数都是按照相关的规定来执行,而且村民们所种的蔬菜要全部上交。当时的牛王庙村是一片广阔的菜地,在菜地里零星散落着村民们的院落。由于是近郊,周边的坟圈也多,菜地里经常可以看到野兔、狐狸和蛇等动物的踪影。

笔者1972年从虎坊桥搬到牛王庙村往西一公里的新源里,小时候经常利用牛王庙村蔬菜大丰收时,捡拾一些碎菜叶喂附近的解放军汽车连养猪场的猪,觉得很好玩,菜地里还有一种会飞的蟋蟀,就是一种黄麻头,玩蟋蟀的都知道红麻头黑麻头黄麻头,都是厉害的蟋蟀。我所在的新源里小学夏季经常到附近生产队学农,比如在番茄地里除草,这活不好干,因为番茄地当时还间种香菜,挖野草特别容易不小心挖到香菜。太阳毒温度高,我们经常大汗淋漓。

图片

黄麻头蟋蟀

至于说野兔狐狸,我那时因为年龄太小没太注意到,但是因为那时通往首都机场的道路已经修通,道路两旁虽然都是人工林,但是因为没什么人看管,林木茂盛荒野不堪,各种昆虫众多,还有黄鼠狼、野猫和蛇,蝙蝠也特别多。当时北京的三环路还没有通车,只有北环、东环和南环,三元桥也还没有修建,目前的三元桥当时只是一个机场路(普通的柏油路,当时还没有高速路)和东环路的十字路口,路口东北角是个交通警察岗亭,岗亭边上就是茂密的灌木丛。那时的警察叔叔都是白上衣白色大盖帽,蓝裤子,黑皮鞋,腰系棕色牛皮带。我见过警察换岗,一位警察叔叔端着一个大搪瓷茶缸子,上面写着为人民服务,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之类的红字,然后和在岗亭里的警察叔叔敬个礼,就算换岗了。

图片

1979年北京交通警察

三环路上车特别少,每到下午五六点就几乎见不到车辆了,只有零星的通往首都机场的小轿车快速驶过,这些车大多是使馆区的,经过时发出嗒嗒嗒的声音(因为技术落后,为避免柏油路开裂,每隔几米,就会有一条一厘米宽的细细的防裂沟,汽车驶过时会发出声响),岗亭周围还有小片的稻田和小河,河里鲫瓜子泥鳅多得很,孩子们拿着抓蜻蜓的网兜往河里一扣,就能抓到不少,拿回家喂猫,那时中国还没有猫粮这种高级玩意儿,毕竟连人还经常吃不饱。

坟圈确实如胡主任所说面积很大,尤其是机场路两旁的树林中,有时散步时就能发现人骨和铜钱,有圆形方孔钱,也有日本时期的硬币,写着昭和多少多少年。挖土时偶尔也会挖出一些坛子,大多数人又把它埋好,生怕里面不是财宝而是死去的小婴儿。人头骨则经常会被新源里小区中央歌剧院学艺术的孩子拿回家画画用。

03

改革开放后

牛王庙地区的变化

牛王庙村委会主任胡少雄对媒体回忆,1976年,牛王庙村开始发展乡镇企业,在那个时候村民们除了种蔬菜,还可以给附近工厂加工各种零部件,这里开始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1978年伊始,随着三环周边的建设,牛王庙村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1984年牛王庙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四元桥、机场高速陆续开工建设;1993年,京润水上花园占地建设;1996年,城镇户口。原先的菜地上拔起了座座高楼大厦,除了霄云路上零星散落的牛王庙字样的门牌号,牛王庙已经难觅其踪迹。

确实,笔者记得1976年左右,虽然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始,但是有些农村同学的家里,已经允许养殖更多的鸡了(文革时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每户限制只能养两只老母鸡,一只大公鸡),吃不完的鸡蛋能和我们这些城市户口的同学换粮票(农村同学家里不缺鸡蛋,缺粮食),我们不爱吃粮食,最爱吃鸡蛋。因为牛王庙交通岗亭附近的大企业特别多——东北方向是曙光电机厂,东南方向是地质仪器厂,正东方向几公里就是现在著名的798,751厂,还有774厂,也就是现在的京东方集团,工厂里经常需要一些低技术要求的东西,比如纸箱子。笔者那时在新源里小学上学,学工时就是制造纸盒,定期用手推车送到工厂去。给工厂送产品是我最喜欢的劳动,因为需要沿着机场路走,道路两旁都是茂密的林子,景色宜人。进了工厂,里面还到处都是参天大杨树。回来的路上,校办厂工人师傅会组织我们到饭馆吃饭,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八个肉包子,站在餐馆的一个角落里吃。当年的肉包子货真价实,一口都是扎实得流油的肉馅,比庆丰都好吃多了。只是让同学们感觉有点失落的,是工人师傅们往往点一大桌酒菜,几个人推杯换盏,滋溜一口酒儿,吧嗒一口菜,那叫个爽。

图片

1976年北京市粮票 半市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修三元桥了,据说是国家领导人觉得牛王庙立交桥这个名字不好听,故改为三元桥。笔者觉得恐怕不是,而是借用附近尼姑庵三元庵的名字,起名叫三元桥。桥一修好,三环路也开始打通了,后来首都机场高速路也修好了。细心的读者发现了没有,北京没有一环,只有二环三环,这是个可笑的事情。据说是因为早年三环路还有没贯通的时候,只有东环路,南环路,北环路这名称,又被人俗称为三环路,并不是说这是第三条环形路的意思,可是后来以讹传讹,就被命名为三环路了,等修好二环路,也就没地方命名一环路了。其实所谓的二环路才是真正的一环路,三环路按理说应该是二环路。

图片

历史上的今天:1994年 

北京第一条环路“三环路”全线贯通

三环路修好以后,各种现代化大厦拔地而起,我所住的新源里和三元桥之间又兴建了新源街,三元里各种住宅小区,以前新源里小学和中学被一座大垃圾山隔开,说是垃圾山并不臭,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人太穷了,垃圾山的主要成分就是炉灰,里面少量的医疗垃圾,比如塑料瓶玻璃针筒,都被附近孩子们天天挖来挖去,捡回家当水枪玩了。新源里小学东墙外就是稻田,是孩子们观赏红蜻蜓最好的地方。这些牛王庙附近孩子们的“游乐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牛王庙这个地名也终将被遗忘掉。

图片

三元桥现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