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嬴姓十四氏”

 刘恒瑄 2022-02-25

很多初涉先秦姓氏领域的人喜欢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嬴姓十四氏”,他们认为古嬴姓经过家族发展,分化衍生出了14个新氏。但至于究竟是哪14个氏,大家的说法也是七嘴八舌,众口不一。

那么,嬴姓到底分出了几个氏?真的只有十四个?是哪十四个?这里,刘恒瑄跟大家一起看看“嬴姓十四氏”究竟是怎么回事。

根据《史记》记载,作为五帝之一——颛顼后裔的嬴姓,诞生于舜帝时代。根据一些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这个姓原来可能是“奄”“燕”一类的音。由于当时的部族领袖大费因功受到舜的赏赐,得到“嬴”这个姓(其实就是大费所统率部落的称号),所以大费(即伯益)也就成了嬴姓之祖。嬴部族的后裔不断繁衍壮大,一直到宋代都还在不停地分化产生新氏(姓),很难说得清到底一共分出来多少种。我粗略地计算一下,仅在秦秋战国时期就分化出来几十个。例如赵、李、黄、江、费、葛、徐、廉、马、白、缪、梁、谷、裴、严、冬日、原、屏、耿、主父、路、沈等22个,若再进一步深入研究,远不止区区22个,更惶论14个。

既然嬴姓里有几十个氏,那么“嬴姓十四氏”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追根究底,原来它是某些后人生硬切取理解司马迁《史记》中一段叙述文字造成的。这段话就是《史记.秦本纪》最后一段里的“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大家可以数一下,从徐氏到秦氏一共是13个氏,最后特别指出秦国公室姓氏为“赵”时,累计达到14个。也就是说,正经的所谓“嬴姓十四氏”就是“赵、徐、郯、莒、钟离、运奄、菟裘、将梁、黄、江、修鱼、白冥、蜚廉、秦”。

这14个氏有什么特别之处?相信大家看了上面那一段《史记》后就明白了,从“徐”到“秦”这13个氏其实只不过是司马迁随手列举的嬴姓中因“以国为氏”而产生的一些新氏。而赵氏则是因为造父被赐封到赵城而产生,属于以邑为氏,跟前13个不一样,所以不在一句话里。若不是为了强调秦国是赵氏家族,做为嬴宗的赵氏在这段话里根本不会出现。

司马迁写这段话的意思决不是为了告诉大家嬴姓里究竟产生了多少新氏族,而是为了告诉大家秦国因为他们的祖先造父被封在赵城,所以是赵氏。

上面13个以国为氏的氏也不都是强宗大族,除了徐、黄、江这几个之外其他十氏对历史的影响很有限,人口也不多,甚至有几个已经消逝了。而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影响都很大的李、马、葛、费、梁、沈等氏却均未出现在14氏中,可见“嬴姓十四氏”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和宣扬的地方,也不是司马迁此言的重点。热衷数十四氏的朋友们,你们可以歇歇了。

最后补充一下,司马迁既然已经说了“秦”是以国为姓的,怎么后边又说"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呢?这就考验大家的文言文水平了!第一个“秦”是指“秦氏”,那句话千真万确说的就是秦氏是“以国为氏”而产生的。后一个“秦”则是指“秦国”或“秦国君主”,他们(因为前面介绍的原因)则是赵氏。

为什么秦国君主是赵氏而不是秦氏?这也很好理解:正如姓刘的建立了汉朝、姓李的建立了唐朝一样,姓赵的就建立了秦国(姓赵的不仅建立了秦,还建立了宋朝呢),不是都一个道理吗?谁规定国号必须跟创建者的姓氏一致的?

那么“以国为氏”而来的“秦氏”又是怎么回事呢?让大家发晕的原因在于这里埋伏了一个历史常识。中国的秦氏有几个源头,其中确实有一支跟秦国有点关系。但他们只是秦朝皇室成员的后裔,而非皇帝本人——原来,在秦朝灭亡后,一些落难的皇族后裔采取了先秦历史上诸侯国后裔“以国为氏”的传统习惯,将自己的赵氏改成了秦氏。并不是某些人理解的:非子被封到秦亭后自己改成了秦氏。也就是说,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时间)以前没有秦国公族改成的秦氏。关于这一点,也是让现在很多秦粉耿耿于怀的事,呵呵。总而言之,自非子到子婴这三十多位秦君包括秦国公室内廷都是赵氏,所以秦始皇本人的真实名字是“赵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