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畏群山遮望眼

 杯犀藏海 2022-02-25

住在山城,举目四顾都是山。所谓靠山吃山,总看山,也就不禁总琢磨山。

山是天空的边界,山脚下的仰望的天空险峻,田野上所见天空的弧线更圆润悠然。特别是秋天,从田野上焦黄的庄稼上望过去,群山潜身,色彩浓淡肆意,正是“山随平野阔”的景象。

看景之余,从小到大心里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山的那边什么样?

小时候住在草河边,两岸山高林密、沟谷纵横,人们依山傍河而居。日出东山,刺破晨雾,伴着鸡鸣狗吠、马嘶牛吼开始新的一天;日薄西山,西山的峭壁上有一个砬孔,如果找到合适的角度,就能看见落日透过的壮观景象。一条路从村子里通过,一端消失于山顶,一端隐没于河流的转弯处。住在村子里,日日所见的是那么大的一片天,和那么大的一片土地。于是总是问:山的那边是什么样?

心烦意乱的大人说:山的那边也是山,是另一个村子,再远一点就有城市……从外地搬来的孩子说:差不多都是一个样,还是来讲九阴白骨爪吧……小卖部里总爱吹牛的人说:你说奇怪不奇怪,你看这下着雨吧,人家县城里可是晴天,坐车经过最高的那座岭,一边下雨一边晴,你说有不有意思……老师眯着眼睛说:你想知道?自己走出去看一看嘛……

品味着似是而非的答案,望着四围群山的曲线,不禁池鱼羡海,幻想山那边的景象了。

关于曲线和想象力的关系,王小波有一段精彩的话:

罗素大师说过:古埃及人呆头呆脑的,怎么能知道地球是圆的?希腊人聪明无比,怎么就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其中的原因是这样的,埃及那地方光秃秃的,举目四望,除了周围圆形的地平线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他们呆头呆脑;希腊人抬头一看,四周有海有山,风景如画,所以满脑子古怪。

读到王小波这段话的时候,已经长大,离开了家乡的村庄,到了城市。城市也在山中,景象确实也差不多。对于山外的世界,现实不如想象精彩,但自小留下的满脑子古怪没有变,只是收敛进一板一眼的外壳下面了。

现在,“山的那边什么样”成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问题,变成了对生活意义的追索。

一方面是渐渐理解客观环境的局限和“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的现实;另一方面,则是不断拓展内心的空间,一座山一座山翻过去,积累经验也体验新意,毕竟“山外有山”是无止境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