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鲜明且有深度的村志

 苏迷 2022-02-25
《苏州日报》2022年02月19日 B03版

  □万士新

  新年的第一天,高兴地收到了老友、文史和方志专家李嘉球先生寄来的新作《香雪村志》。这是他继主编中国名镇丛书《光福镇志》《木渎镇志》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可喜可贺可敬!

  位于太湖之滨的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香雪村,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中光福景区的核心区,境内有邓尉、青芝、潭山、西碛、铜井、吾家等大小山丘近20座,名胜古迹遍布,其中香雪海梅花、司徒庙“清奇古怪”,声名远扬,在苏州乃至江南妇孺皆知。这样的地方是应该有一部地方志,否则会让人多少有点遗憾。

  《香雪村志》全书45万字,从动手到出版仅用了两年半时间,不可谓不快。志书全彩印刷,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清新流畅。卷首设有概述“洞天福地古桃源”和大事记,正文设15章71节,体例完备,全面记载了香雪村的风景名胜、风物特产、人文历史、古迹掌故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通读全志,觉得该志至少有四大特色亮点:

  一、地方特色凸现。一个地方的特色诚然是固有的,但也离不开编写者的归纳总结,挖掘提炼。香雪行政村位于光福镇的西部,由原来的香雪、窑上、潭东、铜坑四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它北邻西崦湖,西靠太湖,碧水萦绕,山峦绵延,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故有“洞天福地古桃源”之誉,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古人所谓“光福为吴郡城西名胜之区,山环水抱,夐绝尘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古迹最多,身入其中,如游仙界”(王德森《光福志序》),指的就是现在的香雪村。香雪村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清朝体仁阁大学士卓秉恬在《光福志序》中亦曾云:“余尝客吴中,探梅过此,爱其风土淳朴,景物清幽,如古桃源,别有天地。”《香雪村志》在突出地方特色上下足了功夫,设有香雪海、窑上桂花、花木盆景3个专章,在花木盆景章中又专设铜坑杨梅、官山岭木荷、窑上枇杷、潭东樱花、盆景5节;在名胜古迹旅游章中设有司徒庙、石嵝、石壁3节,香雪村的特色与亮点得到了充分凸现和彰显。

  二、时代特色鲜明。新编地方志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注重突出时代特色。《香雪村志》在凸现和彰显香雪村“名”与“特”的同时,“详今明古,着重反映时代特色”(见该志《凡例》),详细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香雪村各项建设的成就和变化。在“新农村建设”章中设置了“康居、美丽村庄创建”一节,记载自2011年以来全村26个康居村庄和5个美丽村庄(其中倪家巷村、费家河头村分别被列为苏州市和江苏省美丽村庄示范点)的创建情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既展示了香雪村村庄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同时也印证了香雪村历年所获的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苏州市自然生态型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实至名归,让农村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也得到了生动诠释。

  三、资料丰富翔实。行政村是最小的基层实体组织,其地域一般都很小,要记的东西自然也就少。香雪村总面积15.05平方公里,共有31个自然村,分为42个村民小组。2020年年底,全村有村民2047户、总人口7993人。而通读《香雪村志》则感到其内容相当丰富,究其原因,一是香雪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名胜古迹众多,特色丰富多样;二是归功于李嘉球先生的学识和深度挖掘。例如在“园林第宅”节中,附录了晚香林、六浮阁、逸园、香雪草堂等历代园林第宅37座;在“名人冢墓”节中除了记载8处文物保护单位外,还附录了80座历代名人冢墓以及苏州“贵潘”族墓;每个条目都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全志资料极其丰富,内容翔实精彩,有很强的可读性。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对香雪村这块“风水宝地”历史文化底蕴的再认识和再了解。

  志书内容的翔实与正确,是衡量志书质量的重要标尺。《香雪村志》全书引用各种方志、家谱、笔记、诗文集等文献多达150种,引文均注明文献资料出处;同时又有实地调查,走村探古,寻古问今,因而整部志书显得十分严谨、翔实,志书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四、纠错修正见学术。修正旧志的错误,是历届新志编写者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旧时方志编写者往往迷信文献,囿于成见,再加上受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缺少实地考察,直接引用、抄袭旧志记载,因因相袭,造成一些差错长期得不到修改纠正。《香雪村志》至少有四个方面修正了旧志的错误,一是邓尉山得名的由来。邓尉山是苏州的文化名山,历代旧志都说“汉有邓尉隐此,故名”。后人则将“邓尉”指为东汉邓禹,然而邓禹从来没有做过“尉”,一生的活动均在中原,根本没有到过江南。这次村志编写找到了清康熙年间著名古文学家、史学家黄中坚的《邓尉山名辨》,终于弄清原来得名于西汉梅福(曾官南昌尉),即后人所称的“梅仙”“神仙尉”。二是唐朝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的中“小鸡山”。苏州历代府志、县志,包括《光福志》都没有记载清楚,民国《吴县志》《木渎小志》乃至新编《太湖镇志》(2014年8月版)将茶山、坟山混为一谈,错把坟山当作“小鸡山”。此次村志编写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明确了小鸡山的位置,并设“小鸡山”条目。三是香雪村境内的铜井山、铜坑山,自明洪武《苏州府志》以来历代府志、县志都把两座山当作是一座山。《香雪村志》则从两座山不同的位置、高度、植被、文化,纠正了旧志错误。四是省级文保单位——明朝《楞严经碑刻》(现藏司徒庙)。清《吴门表隐》、民国《吴县志》《木渎小志》记载碑刻的书者、年代、数量都存在差错。村志编写者通过实地清点核对,弄清了每卷碑刻的书者、年代以及整个碑刻的数量。这些纠错修正,大大增强了该志书的学术性和存世价值。《志余》中还收录了这些纠错修正的相关考证文章,使得该志书更加可读耐读。

  《香雪村志》,小志不小,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堪称一部既有厚度又有深度的“良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