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到焦虑?研究发现,根源可能不在“脑子”,而在“肠子”

 新用户39855782 2022-02-25

原创 Succy 国际科学

很多人都知道,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这不仅是因为从外形上看起来有点像,还因为肠道上布满神经。

其实,肠道受到这么高的重视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它会影响人们的大脑活动。

人类接触环境分子的主要部位就是胃肠道。食物经肠道菌群转化,产生的代谢物能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包括大脑在内的所有器官。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大脑功能甚至是情绪息息相关。因为肠道菌群能通过这种肠-脑关系来调节大脑功能。

这一发现给人们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视角,人们不再局限于大脑和血液,而是从肠道菌群入手,寻找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今年最新报道的一篇论文就提到,一种肠道细菌产生的代谢物能进入小鼠大脑,通过改变大脑功能从而改变小鼠的焦虑行为。

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杂志上,文章名为“A gut-derived metabolite alters brain activity and anxiety behaviour in mice”,中文译作“肠道衍生代谢物改变了小鼠的大脑活动和焦虑行为”。研究团队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院。

此前,该团队也曾在《Nature》上报道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了一组特定的神经元回路,表明大脑会直接受到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导致缺乏特定肠道菌群的小鼠出现异常行为。

这项研究还发现,在非典型神经发育的小鼠模型中,微生物代谢物4-乙基苯基硫酸盐 (4EPS)的水平有所增加。这种代谢物由肠道细菌产生,被血液吸收后能够传播到包括大脑在内的所有器官。

而在这项最新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两组小鼠进行对比。

其中,实验组小鼠定植了能产生4EPS的细菌,而对照组小鼠则定植了除能产生4EPS的细菌以外的其它完全相同的细菌。随后,研究人员将小鼠放在一个新环境中继续观察行为变化。

结果发现,与缺乏4EPS的小鼠相比,定植4EPS的小鼠焦虑行为比较明显。

这一现象具体表现为:小鼠探索新环境的时间变少,且大部分时间都在躲藏,仿佛身边潜伏有捕食者。

通过对实验组小鼠的大脑进行扫描,研究人员发现,除大脑活动和功能连接的整体变化外,与恐惧和焦虑相关的一些区域明显被激活。

研究人员给出解释,这说明肠道衍生的4EPS能通过影响大脑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功能和髓磷脂模式来影响小鼠的复杂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对小鼠进行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药物治疗能有效阻止4EPS造成的行为异常,小鼠的焦虑行为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经研究团队证实,这种口服药物AB-2004能够促进小鼠吸收并清除体内的4EPS,从而减少焦虑行为的发生。

目前,这一药物已完成一项小型的临床试验,大部分受试者在口服药物后表现出整体的焦虑水平下降。

毋庸置疑,这项研究对于人类改善焦虑和其它负面情绪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人们终于可以从肠道入手,通过改变肠道细菌来治疗大脑疾病,这对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项及时雨式的重大发现。

参考文献:

https://www./articles/s41586-022-04396-8

https://www./articles/s41586-021-03669-y

https://www./articles/s41591-022-01683-9

https://www./cell/fulltext/S0092-8674(21)00159-8?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092867421001598%3Fshowall%3Dtrue

编辑 | 马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