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突破!美国使二氧化碳变汽油效率提高1000倍,地球变暖有救了?

 扬眉剑客 2022-02-26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造成恶劣的气候变化,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石油作为人类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仅如此,石油向来也是许多工业用品制造中所需的原材料,比如塑料尼龙等。因此人类最担心的就是地球上的石油资源被开采殆尽,出现新的能源危机。

文章图片1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石油的大量使用而排放出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也为地球的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破坏。据说近年来席卷北半球的寒潮、高温、暴雪、台风等极端天气,都与全球变暖脱不了干系。

而根据当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1年,大气中平均二氧化碳(CO2)浓度达到了百万分之414,比工业革命之前高出50%。可想而知,遏制碳排放早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文章图片2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努力于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同时期待新技术的出现,来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恰巧,斯坦福大学的化学工程师实现了突破,现已将研究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据该团队介绍,他们一直在努力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有用的化学品,例如丙烷、丁烷或其他由碳和氢长链组成的碳氢化合物燃料,基本上可以说就是在制造汽油。

文章图片3

但问题在于烃链越长,生产就越困难。并且碳与碳的结合需要热量和巨大的压力,这又使得该过程成本高昂。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人员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发现和完善了一种新催化剂,可以增加化学反应中长链碳氢化合物的产量。

文章图片4

上图:二氧化碳(黑色和红色)和氢分子(蓝色)在钌基催化剂的帮助下发生反应。

新催化剂由元素钌(一种属于铂族的稀有过渡金属)组成,涂有一层薄薄的塑料。数据显示,在相同数量的二氧化碳、氢气、催化剂、压力、热量和时间的情况下,该催化剂产生的丁烷,是标准催化剂在最大压力下可以产生的最长碳氢化合物的 1000 倍。

1000 倍啊,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而且据研究人员表示,其实验室的反应器想要生产更多用于汽油的长链碳氢化合物,只需要更大的压力即可!他们也确实正在建造一个拥有更高压力的反应器。

文章图片5

同时,为了更有效率地执行这一过程,他们又设想了一个“碳中和循环”,其中,二氧化碳被收集、转化为燃料再次燃烧,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重新开始循环。

当然,在将二氧化碳变成汽油这一领域,中国也未曾示弱。2017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团队,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直接加氢制取高辛烷值汽油。而且转化效率很高,在当时被同行誉为“二氧化碳催化转化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文章图片6

而且在实际工业生产条件下,中国设计的催化剂,能有效避免反应中出现甲烷和一氧化碳等小分子化合物,使得主产物液态烃能占到78%,生产出的汽油的苯、烯烃和芳香烃的组成也能满足国五标准。重点是如果实现规模性生产,其转化效率还会进一步提高,且能够在高效产能下,稳定运转1000小时以上。

文章图片7

此外,中国科学家不仅实现了二氧化碳变汽油,也实现了二氧化碳变塑料。据了解,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自1997年起,就已经开始布局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而且早已实现了工业化量产。

每年生产的数万吨塑料可被用于生产塑料袋、快递包装、农用地膜等。而且相比于传统塑料,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制的这种二氧化碳基塑料,可以实现生物降解,具有更好的环保性能。

文章图片8

所以说,其实中国早就掌握了将二氧化碳变成汽油的相关技术,并且还能够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且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 8.5 倍。该技术有望解决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让更多的人能够吃得饱饭,甚至为奔向宇宙星河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这项技术可比合成汽油的难度更高,就连美国都非常羡慕。但既然中国早已掌握了将二氧化碳变成石油的技术,却为何没有大规模普及呢?

文章图片9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成本比较昂贵,至少比起从石油中直接提取,还是要花费更高的代价,所以并不划算。但想来随着这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是能为解决温室效应提供新思路的。一旦大规模的推广,完全有可能让地球的变暖暂停,挽救危在旦夕的地球环境。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让人们不再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不稳定性而烦恼。因为我们可把这些电力用于“碳转油”的生产上,成功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毕竟现在全世界5年的电池产能,也只够东京用3天,因此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不可低估。顺便一说,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石油不全是由有机物生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