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一招写作独门秘笈:“三点式”

 狐眼碌碌 2022-02-26

职业有职业病,也有职业习惯。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说话像报时一样,总喜欢讲几点,他一定当过领导,起码是某个“所”或“站”的头儿。

我在国社当记者时,有位名记传授了一个写作秘笈:讲话作报告,最好是“三点式”,超过三点,大家都记不住。他认为任何事情,三点足矣,如果三点还概括不了,那就是你的概括力有问题。
 
他说得有些绝对,但不无道理。超过三点的确让人头疼,特别是遇到毛泽东批评过的那种“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情形,就算做笔记也容易记乱,大点中点小点搞混。相信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体会。
 
我从写小说到写杂文到写新闻再到写公文,一路过来,愈发觉得同事的话符合天道。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超过三就成了万物,怎么可能记住。“三点式”提纲挈领,像捕鱼一样,“纲”一举“目”就张,足以“一网打尽”你要说的话了。

 
我喜欢看历史,想找这“三点式”的出处。偶尔看到唐太宗李世民的两个故事,明白这“三点式”原来是有源头的,李世民讲话就喜欢“三点式”。
 
唐太宗和“组织人事部部长”(吏部尚书)唐俭下围棋,唐俭争占了位置,唐太宗非常恼火,下旨将他贬到潭州,但还是气不过,把另一位大臣尉迟敬德——就是后来成为门神的那位尉迟恭——叫来,对他说:“唐俭不把我放在眼里,我要杀了他。你给我证明他曾对我说过怨恨的话。
 
尉迟敬德说:得!
 
第二天上朝对质时,尉迟敬德却说自己没有听到唐俭说过这样的话。太宗问了几次,尉迟敬德都说没有。唐太宗气得将手里的玉笏在地上摔得粉碎,拂袖而去。
 
过了半天,肚子饿了,太宗也冷静下来,叫人把三品以上的官员召来一起用餐,太宗在吃饭前谈了对当天发生事件的看法,肯定了尉迟敬德对质时的表现,认为三个“有利”:一是作为大臣,唐俭没有含冤被杀;二是身为皇上,没有冤枉杀人;三是尉迟敬德没有违背本心曲承自己的旨意。
 
他从“得益”方面也总结了三点:皇上得益,有原谅过失的美德;唐俭得益,有死里逃生的幸运;尉迟敬德得益,有忠心耿直的美名。
 
两个“三点式”搞掂了一场风波,太宗特别赏赐了尉迟敬德一千匹缎子。大家齐呼万岁。
 


唐太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初年,有个叫党仁弘的高官,能力很强,战绩政绩都斐然,但打仗不怕死的党仁弘却十分贪财,在广州“军区司令”(都督)任上收受了一百多万赃款,被人举报,依法应判处死刑。唐太宗心里不忍,最后判处将他“撤销一切职务,开除公职”,发落到钦州(“贬为庶人,流钦州”)。

为了统一思想,唐太宗专门召集“副部级”(五品)以上官员到太极殿开会,发表了一个讲话,他指出:法律就是天命,对党弘仁作出不判处死刑的决定,是以情乱法,因此自罚到郊外睡三天草席,每天只吃一顿饭,以此向老天爷请罪。
 
房玄龄等大臣纷纷劝说,认为生杀予夺是人君专享的权力,不必要这样自责。唐太宗就是不听,大臣们跪在殿前磕头,从早上到太阳下山仍僵持不下。
 
这件事的结局,是唐太宗向众大臣宣读了一份“检讨书”,从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过失:“一是知人不明;二是以私乱法;三是对好的只是喜欢,却没有奖赏,对坏的只是厌恶,却没有诛罚(意思平时规矩不严,发生了党仁弘这样的贪腐案)。”话说到这份上,大家终于散去。
 
看看,“三点式”就是这么实用。
 (感谢转发或点击“在看”
 

其他相关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