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湘萍在新城

 澗雲風子 2022-02-26

      一个瘦弱的身影,像山一样伟岸,一个普通的名字,被老百姓传颂。2022年春节后的一篇《高碑店史记·刘湘萍传》(编者注:点击蓝字可打开阅读),引发了河北高碑店、山东莱州两地人民对老县委书记刘湘萍的深情思念。这是高碑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光宇发表在“龟城旧事”上的一篇纪念文章。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还原了刘湘萍主政新城5年期间,忠诚于党,不畏艰难,心系百姓,敬业奉献的精神品格,把一个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深被干部群众爱戴的优秀县委书记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两地干部群众纷纷留言,表达对刘湘萍书记的追思。为什么一个调离了40多年、去世了30 多年的老书记,老百姓仍敬他如山?这给人以深刻的教育与启迪。

     刘湘萍出生在山东掖县(莱州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刘秀东是掖县著名抗日英雄,曾任掖南县八路军独立营营长,1944年牺牲在抗日战场。刘湘萍13岁进了山东省西海联中学习,1948年参加革命,历任团县委秘书、县委秘书、公社书记、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县委书记等。在他任掖县县委领导时期,掖县政通人和,繁荣昌盛,经济综合实力在烟台地区名列前茅,每年向国家交公粮超过一亿斤,是我国江北著名的经济强县。而同时代的河北保定地区,经济落后,老百姓生活贫苦,政治生态复杂,特别是“十年内乱”,派性泛滥,治安混乱,街墙上随处可见武斗留下的弹孔,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保定地区成为遭文革破坏的重灾区。粉碎“四人帮”后,文革结束,全国拨乱反正,安定团结,但保定地区仍武斗不止,社会动荡。为彻底解决保定地区混乱局面,中央成立了“解决保定问题领导小组”,1976年12月中央在北京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期间,决定选派12名优秀县委书记(包括一名地委书记),不带家属、不带工作人员,只身接管保定地委和所属各县,肩负拨乱反正,恢复社会秩序的神圣使命。被选中的书记由中央领导亲自谈话,亲自安排布置任务。刘湘萍被选派到新城县任县委书记,当时的新城,社会经济秩序全面瘫痪,新城以“一片狼藉、千疮百孔”迎接着刘湘萍书记。

图片

▲ 刘湘平(中间站立者)组织有关人员研究方田林网建设规划

      对只身进入新城的刘湘萍,很快引起全县人民的高度关注:一个赤手空拳的县委书记有本事扭转新城局势吗?新官上任这三把火怎么烧?全县人民拭目以待。   

重重困难,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肩上,刘湘萍丝毫没有退缩。上任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县委常委会,就是传达中央关于解决保定问题的指示,分析新城问题的根源和严重性,表明一定要把新城治理整顿好的决心,让人民满意,让中央放心。他动情地说,如果新官上任一定要放三把火的话,我这第一把火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指示,拨乱反正,让新城尽快安定团结、恢复秩序。县委领导班子实行分工包干,县里的每个公社、每家企业和单位,都有一名县委常委联系,具体指导治理整顿工作。县委连续召开全县领导干部会、群众大会,刘湘萍亲自讲话,作深入的部署动员,提出把稳定治乱放在治理整顿首位,尽快打造新城安定团结新局面。

     广泛发动,治理派性。刘湘萍深入企业单位和公社农村,亲自找派性头目谈话,要求他们放弃派性,停止武斗;与重点单位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教育他们安定团结,恢复生产;跟干部群众谈心,宣传中央指示,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当时新城街头冷枪不断,十分危险,工作人员劝刘书记把找人谈话的地点放在县委办公室,刘书记坚定地说,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不怕枪声,组织上让我来新城当书记,我就有把生命献给新城的思想准备。他不畏艰险,坚持轻车简从走访基层,很快获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

     拨乱反正,落实政策。通过与干部群众的广泛交谈,刘湘萍摸清了干部群众最大的不满是坏人得志,好人被整, 冤假错案太多,大家的气不顺,盼望尽快拨乱反正,落实党的政策。为此,县委成立了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做出了对各个历史时期冤假错案平反、给在各类政治运动中被错整的干部群众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首先以县教育系统为突破口,给在文革遭错误处理的506名教职员工平反, 紧接着又为因悼念周总理受到迫害的44人平反,对“地富反坏右分子”复查摘帽,对在“四清”和“文革”中受到处理的案件进行复查,对曾经在各类运动中受到处理和不公正待遇的党员干部全面落实政策。到1981年,全县对文革中受到错误处理的1844人进行了平反, 2446名“四类分子”摘帽,改正历史遗留问题984件,为434名错划右派平反,并为238人恢复工作。这一系列拨乱反正的组合拳,打通了新城的“任督二脉”,获得了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树立了县委县政府的威望。

     推动改革,发展经济。在治理整顿的同时,刘湘萍在思考更深刻的问题,如何实现新城的长治久安?长期的领导实践告诉他,解放思想,破除思想和制度束缚,才是长治之策。在他的主导下,新城县加快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步伐。1978年11月,县委部署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使人们冲破了左倾思想束缚,为把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扫清了思想障碍。随后,在全县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刘湘萍亲自召开动员大会,请部分生产队作业组作典型发言,介绍经验,刘湘萍逐一进行点评。在他的支持下,邓庄公社褚官营大队第一个“试水”承包制,带动了全县工作的推进,到刘湘萍离职县委书记的1982年初,全县23个公社、442个行政村,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在了全国前列。敢闯敢试的新城人民,在县委开放政策鼓舞下,踊跃发展个体经济,到1979年,全县注册个体商户6531家,从业人员9813人。新城还在全国较早地实行了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和商业企业改革,供销社与商业局分设,所属企业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扩大经营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那个年代虽然还没有市场经济这一说法,但刘湘萍以他超前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搞活经济首先要搞活市场的主张。1979年县里决定全部开放城乡集贸市场,社员的农产品或商品可以到任何集市上买卖,恢复传统的“插花”集日(每天全县的集市轮流开放,交错交易),恢复庙会,使集市贸易覆盖每一天,新城成为全国发展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先行者。给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松绑,大力发展各种特色产业,活跃地方经济,是刘湘萍治理新城的一步大棋。他带领县委一班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挥优势、扶持重点、培育特色、做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仔细梳理新城的产业优势,确立了重点扶持的几大产业。橡胶制品和塑料建材产业是新城的新兴产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做大做强,先是在辛立庄镇和辛桥乡进行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塑料铸塑、PVC管料加工业,通过这两个乡镇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县产业的快速发展。到1980年初,形成了以辛桥、范庄子、平景、辛立庄等为中心的铸塑工业小区,实行产业园区化经营,当时在全国是非常先进的模式。铸造业尤其是小炉具产业是新城的传统产业,有一定知名度,县委县政府决定把铸造业打造成乡镇企业主导产业,仅在史达营村,就建起了铸造企业四十余家,成为闻名县内外的专业村,新城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炉具之乡'。在上世纪70年代,箱包、皮革制品十分抢手,县委县政府瞄准市场需求,制定鼓励政策,引导个体和集体企业投资箱包皮革制品产业,几年下来,新城不仅成了箱包皮革制品生产集中地,还成为北方箱包皮革制品集散地,白沟箱包专业市场号称'十里长街',吸引了全国客商。豆腐丝是新城的特色名吃,制作工艺有300多年的历史,'高碑店豆腐丝'享誉全国,新城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和改善产品工艺,攻克豆腐丝保鲜难题,推进规模化生产,产品不仅热销京津地区,还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业。农村联产承包以后,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县委县政府引导农村发展牛仔服装产业,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业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刘湘萍亲自协调,引进优良生姜品种,邀请掖县专业技术人员来新城指导生姜生产,很快形成产能,成为供应北京的菜篮子产品。看着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新城经济,干部群众无不翘指称赞:“刘书记不光抓安定团结有两下子,抓经济也是行家里手。”

图片

▲ 1978年春节大年初一,刘湘平与干部群众奋战在方官公社河西庄大队农田基本建设的工地上

     强农固本,补齐短板。新城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十年内乱,又遭到伤筋动骨的破坏,人民生活贫困,粮食不够吃,温饱没解决。刘湘萍清晰地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摆脱贫穷、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既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也是县委县政府的奋斗目标。解决温饱,必须先从农业入手,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的短板。刘湘萍分别召开县委班子会、公社和县直局委领导干部会、三级党员干部大会,统一思想,提出并部署在全县开展方田林网建设,打牢农业基础。刘湘萍亲率90多名县委、公社、局委领导和部分村支书,赴掖县进行了4天的学习考察,看到掖县田成方、林成网、水渠路沟闸相通相连的高水平基本农田,参加学习考察的同志大开眼界。掖县之行回来后,在刘湘萍倡导下,县委发动了一场大讨论,提出了“掖县之问”:新城的自然条件比掖县好,为什么掖县能做到的我们没做到? 这振聋发聩的一问,深深撞击了各级干部的思想,强烈激发了干部群众进行方田林网建设的热情。1977年8月,刘湘萍带领新城干部群众,踏上了农田基本建设的征程,他借鉴掖县经验,根据新城具体情况,按照经纬度,统筹规划乡村道路和方田生产路,提出了一路四行树,乔木灌木“两层楼”的格局。刘湘萍身先士卒,带领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在基本农田建设工地上。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县的每个角落,每到一处,边劳动,边指挥,边督促检查,与群众同吃同住在工地。在他带动下,经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共修建方田路132条、总长2406公里,动土方687.5万立方米,开挖干渠22公里,建成方田1900块,路旁植树600多万株,实现了田成方、林成带、路成网、水成渠的基本农田新格局,既绿化了环境,又改善了交通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79年5月国家林业部罗玉川部长到新城视察林网建设情况,给予高度评价;1979年9月,新城县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农委张平化主任亲率全国林业会议代表到新城参观考察;1980年5月,日本林业考察团到新城观摩,称赞“新城县了不起,这在日本是办不到的”;中国林科院向全国推荐了新城方田林网建设模式,河北省委省政府把新城列为农业发展研究县。

图片

▲ 新城县大清河堤的柳荫路  摄于1987年3月/赵新洪

     在完成了治理整顿、安定团结的任务后,一起派到保定的县委书记陆续调回了原籍,只剩下刘湘萍坚守在新城。有亲友曾劝他也申请调回山东,但他说:“党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我是属于党的,我没有我自己。”他没有给组织提任何要求,心无旁骛地在新城工作,一直坚持到最后。

     县委的办公条件比较简陋,冬季靠烧煤炉子取暖,1977年冬季的一天,他与一位县委领导在办公室研究工作,约半个小时左右,这位领导感觉头晕、喘气困难,就边喊“我们煤气中毒了”,边去开门,门刚开开,这位领导和刘湘萍就晕倒在办公室。后被人们发现,紧急送往解放军103医院抢救,十几个小时后刘湘萍才醒了过来,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从此留下了小脑萎缩后遗症,走起路来晃晃荡荡。在医院刚能下床,他挂着吊瓶,就在病房里“摆下了战场”,批阅文件、找领导干部研究工作、约人谈话等,每天工作到下半夜。医护人员劝他注意休息,他说“我身体好坏是小事,新城的兴衰才是大事,新城百废待兴,我在病床上躺不住啊”。

     刚去新城时,生活比较艰苦,刘湘萍只身在新城没带家属,经常因工作错过食堂开饭时间,他就冲杯点心充饥,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由于生活没有规律,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犯病时疼得满头流汗。他最爱吃的是饺子,可吃顿饺子成为这位县委书记的奢望,为给他“解馋”,爱人从山东老家煮好饺子,用饭盒装好,辗转两省、行程两天送到新城。他的老家是沿海地区,从小吃惯了鱼虾海鲜,在刚去新城的一段时间里,却时常与咸菜作伴,一日三餐,清汤寡水,营养跟不上,正值壮年的他日渐消瘦,老家去看他的同事、亲友,无不潸然泪下。

图片

▲ 1994年的高碑店航拍照

     积劳成疾的刘湘萍于1991年6月病逝,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生前最牵挂的还是新城,新城干部群众来济南看望他,他首先问的就是新城发展建设的好吗?杨漫撒乡的方田林网树长得怎么样了?当得知新城需要玉米良种时,他热心联系“掖单二号”玉米杂交种支援新城。

     刘湘萍书记眷恋着新城这片土地,深爱着新城的父老乡亲,新城人民也深深地热爱着老书记。政声人去后,丰碑留人间,刘湘萍是改写新城历史的人,他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被全县干部群众誉为焦裕禄、谷文昌式的优秀县委书记,他和全县人民一同创造的业绩,至今仍激励着全县人民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进。

(刘同理 刘钢军 刘文军  ||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