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贞子与菟丝子补什么虚

 老梧桐 2022-02-26
什么是女贞子?
女贞子是木犀科植物女贞干燥的成熟果实。
女贞子药性凉,味甘、苦。归肾、肝经。
女贞子的化学成分包括萜类(三萜类和环烯醚萜类)、脂肪油、苯乙醇类、氨基酸、糖类等。其中,萜类化合物为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干燥的女贞子中,女贞苷的含量不能少于0.70%。
功效与作用
女贞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女贞子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提高免疫力、降血糖、调节血脂、抗肝损伤等作用。
女贞子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目暗不明、视物昏花、须发早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等。
目前,女贞子还被用于治疗高血压、白癜风、高脂血症、白细胞减少症等。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女贞子过敏者,禁止使用。
脾胃虚寒泄泻者,禁止使用女贞子。
阳虚者,请谨慎使用女贞子。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如利血平、氨茶碱、螺内酯、维生素C、磺胺类药物等,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使用女贞子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使用女贞子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女贞子?
女贞子可以煎汁内服,也可入丸剂服用。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6~12克。
外用时,取适量女贞子与其他药物配伍熬成药膏点眼,可治疗风热赤眼。
女贞子可以泡酒使用。
女贞子酒:女贞子单独泡酒,有滋阴补肾、养肝明目的作用,可用于阴虚内热、腰膝酸软、肾虚腰痛、肢体乏力、头晕目眩、心烦失眠、须发早白、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等。
二至益元酒:和旱莲草、熟地黄、桑葚子配伍泡酒,有滋养肝肾、益血培元的功效,可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痛、失眠、眩晕、须发早白、神经衰弱等。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
不宜和利血平、氨茶碱、螺内酯、维生素C、磺胺类药物等同时使用。
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女贞子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如果女贞子出现变质迹象,请停止服用。
药物毒性与不良反应
目前,未见文献报道女贞子有毒性作用。
过量服用,出现以下情况时,请立即停用。
口干
头晕
腹泻
腹胀
停药后,如果症状未缓解,请及时就医治疗。
如果需要长期服用女贞子,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我该如何选购女贞子?
女贞子多产自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
女贞子具有如下特征:
女贞子为黑紫色或灰黑色的椭圆形、肾形或卵形,表面皱缩不平,基部有果梗痕或者宿萼和短梗。体轻,外果皮比较薄,中果皮比较松软,容易剥离,内果皮为木质,黄棕色,有纵棱,破开后可见紫黑色的肾形种子,种子通常只有1粒,富含油性。女贞子气微,味甘、微苦涩。
品质好的女贞子粒大饱满,为黑紫色。
酒女贞子:外形和女贞子相似,表面为黑褐色或灰黑色,常常有白色粉霜附着,有轻微的酒香味。
存放于干燥的地方。
含女贞子的中成药有哪些?
女贞子糖浆:有滋补肝肾、强壮腰膝的作用,能治疗肝肾两亏、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目昏等。
二至丸:具有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咽干鼻燥、月经量多。
明目滋肾片: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目暗不明、耳鸣目昏等。
精乌胶囊: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肾亏虚引起的耳鸣健忘、失眠多梦、须发早白。
冬青补汁:有温补肝肾、滋阴益精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头昏目眩、神经衰弱、高血压病。
女贞子和酒女贞子功效一样吗?
女贞子和酒女贞子的功效基本相同,但侧重点不同。
女贞子和酒女贞子都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作用,都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目暗不明、视物昏花、须发早白、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等。
女贞子清虚热的作用比较强,多用于治疗肝肾不足、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酒女贞子补肝肾的作用比较强,可引药上行,多用于治疗头晕耳鸣、须发早白、视物不清等。
用药误区
误区:女贞子可以和氨茶碱同时服用
女贞子含有机酸,而氨茶碱为碱性西药,同时服用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从而影响两者的药效。所以,女贞子和氨茶碱不宜同时服用。
其他注意事项
请记住:
使用中药时,需要中医进行辨证,合理应用。
用法用量以及疗程应遵医嘱。
不要随意使用中药偏方。
不要相信非法中医诊所。
不应听信广告宣传运用中药。
不要随意把自己所用中药推荐给他人使用。
更多的、最新的中药知识,请咨询相关医药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4]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 罗兴洪,赵霞,蔡宝昌.古今药酒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7] 王忠壮,胡晋红.现代中药学.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