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爱凌和苏翊鸣一战封神的首钢大跳台,对吴泾有何启示?

 天袁地访 2022-02-26

 城事 第165期

在过去不久的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翊鸣不负众望,斩获金牌,祝贺小苏神!

图片来自新华社,版权归发布方

早先,谷爱凌也是在同样的地方——首钢大跳台上大放异彩、突破极限、拿下金牌。

为运动健儿们欢呼雀跃的同时,首钢也一起刷屏了。

图片来自首钢新闻中心

更令人惊奇的是,首钢园不仅是2022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所在地,而且北京冬奥会的单板大跳台项目,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冬奥训练场馆的“四块冰”均坐落于此。


图片来自首钢新闻中心


  01 
从“山”到“海”的跨越

首钢始建于1919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曾建成国内首座现代化高炉,是首家引进国外二手设备建成现代化炼钢厂的钢企。


在筹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时,出于环保和北京经济发展格局变化考量,首钢熄灭炉火,率先实施钢铁业整体搬迁。2010年,首钢原厂区的钢铁生产全部停产。


首钢搬迁地曹妃甸,是距离北京市区200多公里的深水港。曹妃甸“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且不淤不冻。毗邻京津冀城市群,位置优势十分突出。

在此次搬迁之后,首钢不仅每年能让北京减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而且可为北京节省5000多万立方米宝贵水资源。



  02  

老工业区华丽转身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后,随着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国家队冰上项目训练基地、北京冬奥会单板大跳台项目竞赛场地等相继落户首钢园区后,一系列的老厂区更新改造也正式启动了。


此前用来炼钢的大原料场,经过改造成为了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原来的发电厂建起了北京冬奥会的竞赛场馆;曾经的精煤车间变身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项目训练中心。


曾经的工业文化与运动精神碰撞,在保留原有的工业遗存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功能,既留住了历史,又呈现出新的活力。


说到首钢园区的转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曾多次盛赞这里是“城市更新的典范"。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休眠”了这座钢城的话,那么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又重新激活了这座钢城。


这里延续了首钢“素颜值”工业之美,对筒仓、铁轨、廊道、厂房等工业遗迹予以保留,让人们在沉浸式会展空间体验中获得现代会展和钢铁工业、自然景观深度融合的别样观展体验。


现在的首钢园,不只有“炫酷”和“网红”的标签,更是一个希望之城、未来之城,正在加快向“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的定位迈进。

  03  

上海也有冷却塔的老工业区


在闵行的东南部,黄浦江至此直角转弯,由东西流向转为南北流向,这里就是“母亲臂弯里的那块宝地”——吴泾。
吴泾镇是上海市闵行区下辖行政镇,为吴泾街道与塘湾镇合并而成,地处闵行区东南部,黄浦江东流北折处,东、南两侧沿黄浦江为界,分别与浦江镇和奉贤区相望,西与颛桥镇接壤,北临梅陇镇,东北与徐汇区华泾镇交界。
上海科学园区“四大名旦”之一的紫竹科学园区坐落境内,全镇面积37.6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14个居委,常住人口127401人(2017年)。

吴泾的2座巨型冷却塔,网友供图

如今的闵浦大桥,网友供图

雾中的吴泾,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盛极一时的工业重镇,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曾经没落过一段时间。那时候的吴泾,在外人眼里,两面临水,是一个死角,交通不便,没有地铁,公共交通长期靠着“龙吴线”等市通郊线路苟延残喘。城区的风貌因为工业厂区的存在而显得有些灰头土脸。

吴泾工业区老照片,网友供图

吴泾工业区老照片,网友供图

吴泾工业区老照片,网友供图

吴泾工业区老照片,网友供图
  04  

吴泾的未来:战略留白、蓝绿互动

吴泾,正在逐步转型,曾经的工业巨人正一步一步从泥沼中走出,并获得新生。

生态环境也在日益改善,黄浦江滨江改造、兰香湖、吴泾间隔绿带的兴建,让这一曾经硬核的工业风区域,逐步走向了生态改善区域。连某大学的《经济地理学》习题中,也出现了紫竹、吴泾的身影。

某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的习题
那吴泾的未来又是怎么样的呢?
战略留白空间的头牌:保障符合城市发展目标和功能导向的重大项目、重大事件落地。
黄浦江边上上次战略留白如此面积的土地还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那吴泾这里,预留给具体什么重大项目、重大事件呢?这给我们充满想象空间,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闵行2035规划节选
蓝色:打滨江牌。闵行区作为既有黄浦江又有苏州河的上海三个城区之一,黄浦江的滨江牌最大的重任交给了吴泾。
兰香湖,网络图片

闵行2035规划节选
绿色:打创新牌。这里的绿色,不光是生态上的绿色,更是创新上的生机勃勃。作为我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靠前的紫竹科学园区所在地,吴泾不仅仅是闵行区的科创头牌,更是上海南部科创中心的重要发动机。

闵行2035规划节选
  05  

保留地标进行功能改造也许也是一条路

工业遗产区域的设计不是简单的形态设计过程,而是一个城市生活、产业定位的一个过程。

为了使将来产业用地腾退之后,将这段历史得到传承,应将发扬与保护工业遗产价值作为整个设计工作的目标,并由此提出以文化为核心的城市设计。上海的油罐艺术中心、玻璃博物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新校区无不如此。

吴泾北侧并不远的油罐艺术中心,图片来源于AC建筑创作

吴泾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吴泾化工、吴泾热电厂等代表的工业建筑占据了黄浦江西岸的大量土地,而这片区域是划为2035主城区的重要的公共活力带,非常适合发展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更新契合了城市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居民对于精神文化和休闲体育的需求。那么未来,这一片,能否借鉴北京首钢园,既进行功能迭代,而又保留历史的记忆呢?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图片来自新华社,版权归发布方

*部分资料来源:
央视新闻面对面《首钢“变形记”》、
北京青年报《百年首钢,迎接冬奥》、
城市化新观察《上海工业遗产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的再定位》、
羊羊的地理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