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5,西南三线建设

 莫为天下先 2022-02-26

图片

1965年2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整个西南三线建设的领导。

三线建设始末

“三线建设”的是是非非

中西部工业化的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共和国的战略工程

图片

△ 奔赴祖国大西南

图片

△ 西南三线建设现场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三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使一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西部,为西部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彭德怀在西南“三线”》

1964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批准,西南三线建设筹备组成立。该小组由西南局、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及中央各部委15人组成,李井泉任组长,程子华、闫秀峰、蒋崇璟任副组长。筹备组下设:以攀枝花为中心的工业基地规划工作组、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配套工作组、钢铁厂选址工作组。程子华、闫秀峰负责以攀枝花为中心的工业基地规划,蒋崇璟、鲁大东负责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配套,徐驰负责钢铁厂选址。

图片1965年秋,彭德怀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彭德怀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来到四川成都赴任,兢兢业业参与三线建设工作。笔者参加彭总领导的三线建设23年,曾任三线重点企业攀枝花钢公司文联专职副主席。文中所写为笔者在三线时采访所记。

(一)

为了“三线”重镇攀枝花钢铁基地(以下简称攀钢)的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号称地质博物馆的川滇群山之中修筑成昆铁路。在铁道兵司令员吕正操的亲自指挥下,数万铁道兵开进大山深处,开始对成昆铁路进行艰难的修筑。5年时间里,在1118公里的铁道线上,打通了427条隧道,架设了991座桥梁,筑建了2263个涵洞。在这场争时间、抢速度的艰难战斗中,平均每一公里就倒下了一个不朽的灵魂,参加修路的铁道兵部队每一个团,几乎都有一座烈士陵园。

在决定到攀枝花钢铁基地之前,彭德怀于1966年3月22日由成都出发,察看了正在紧张施工的成昆铁路乐山段。

彭德怀到达乐山时已是傍晚,吃了饭后就要去工地看望施工的战士。当地的负责同志忙劝道:“彭主任,你这么大年纪了,还是先休息一下,明天我们先陪你去乐山大佛或峨眉山看看。”

彭德怀听后连连摆手说:“要不得,要不得,我们不能学蒋介石,8年抗战,他逃往峨眉山养身。现在,战士们在前线流血流汗,我彭德怀却躲到峨眉山上去'休息’,这不变成第二个老蒋了?那样人民会骂我的。毛主席派我来搞三线建设,我却远离三线建设的前线,那不是临阵脱逃吗?指挥员要是离开了前线,那一定会是一个瞎指挥。”

翌日清晨,满山大雾。

彭德怀乘坐的军用吉普车驶出乐山城,直朝铁道兵第14师48团驻地驶去。

彭德怀深入食堂、营房,了解战士们生活的情况,同时听取了该团张政委的汇报,他被铁道兵战士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吃的是上一年秋天收藏的老南瓜,住的是布帐篷,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

彭德怀对张政委说:“政委同志,请你多关心和爱护一下我们的战士,让他们吃好一点儿,睡好一点儿,否则我彭德怀心里不安啊!”

如同到了前线一样,工地上四处都响着开山炸石的炮声。

这炮声使彭德怀兴奋和激动,他抓起一只钢盔往头上一戴:“走,我们到工地上看一看。”

昨天刚下了一场雨,满地都是泥泞。彭德怀弯腰卷起裤管,高一脚低一脚地朝着炮声响起的地方走去。

这是48团的一个施工现场,名叫乌斯河隧道,全长3000多米,是成昆铁路上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数百名战士头戴安全帽,正在奋力地开凿隧道。山崖上,战士们将绳子拴在腰上,凌空作业,挥动铁锤打炮眼,四处响着铁锤敲击在钢钎上的叮当声,给沉睡了亿万年的深山峡谷带来了生机。山崖下,隧道正在向前延伸,许多战士推着手推车,正在忙着运石渣。

彭德怀走过去,接过一位战士的手推车说:“小战士,让我也来推一车。”

那位战士一看眼前这位首长的年纪,而他身后又站着自己团里的张政委,忙说:“首长,这全是力气活儿,还是让我们年轻人干吧。”

彭德怀拍拍战士的肩膀:“怎么,你瞧不起我这个老头儿了?我可是个老兵哟,我们比试比试。”

没有办法,那位战士只好说:“首长,我们两个一起运吧。”

毕竟是68岁的人,沉甸甸的一车石块,加之路面又不平,彭德怀运完一车后不免有些气喘。

张政委跑上前劝道:“彭总,休息一会儿吧。”

彭德怀将手推车还给战士,对张政委说:“政委同志,人不服老不行哟。世界应该是你们年轻人的,好好地干,把我们国家的'大三线’建设好,把我们的军队建设得更强大。为了对付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要以临战的姿态加快'进军’的速度,不要打消耗战,要打歼灭战,集中优势兵力一个一个地'吃’掉面前的这些山头。从西南三线来讲,重点就是抢建攀钢,有了钢铁,才能有战备、有武器、有军事实力对付任何形式的战争。如果成昆铁路建不好,大型设备无法运进去,攀钢就无法建设,你们铁道兵身上挑着的可是千斤重担啊!当年在朝鲜战场的三千里江山,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铁道兵为了保证军运物资的运输,可是一支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部队。今天你们又来参加'三线’建设,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铁道兵的信任,这是你们的光荣,也是人民军队的光荣,相信你们能将这项任务完成好!”

那位小战士见政委叫“彭总”,终于认出了这位与自己同推一辆手推车的老首长,就是令人敬仰的彭德怀元帅。于是他禁不住高声喊道:“同志们,彭德怀元帅看望我们来啦!”

立刻,整个工地上沸腾起来。

“欢迎彭德怀元帅!”

“加快成昆铁路建设!”

那些吊在绝壁上打炮眼的战士,那些忙着运送石渣的士兵,那些开动着电铲的司机,都取下头上的军帽,不停地向彭德怀挥舞着,欢呼着,以此表达自己对这位共和国元帅的崇敬。

在火热的工地,在战士们中间,彭德怀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一遍一遍地大声叮嘱:“同志们,千万要注意安全,千万要小心,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啊!”

张政委也被眼前的气氛感动了,他对战士们说:“毛主席派彭德怀元帅来指挥大三线会战,彭总指挥过中国革命的许多著名战役,我们广大指战员信得过他。今天彭总来到我们48团,不仅是对我们团的鞭策和鼓舞,也是对铁道兵全体官兵的鞭策和鼓舞。同志们,大家有没有决心,让成昆铁路提前完工?”

战士们齐声回答:“有!”

彭德怀激动地说:“感谢同志们,感谢大家为'大三线’所作出的贡献。毛主席对三线建设一再强调,这是一场争时间、抢速度的战斗,我们一定要抢在战争之前把三线建设搞好,使攀钢这个重点工程尽快完工!铁道兵,铁道兵,那就个个都是钢铁一样的战士,你们'打’得很顽强,工程进度既快又好,我也就放心了,当毛主席知道你们的情况时,也一定会高兴的。谢谢同志们!”

彭德怀庄严地向战士们敬了一个军礼。

随后,他执意钻进了正在施工的乌斯河隧道工程。在隧道另一边,他发现山坡上一片新坟,就惊奇地问:“哪来这么多的新坟?”

随同的14师师长答道:“那都是为开凿隧道牺牲的战士和民工。”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开凿乌斯河隧道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泥石流或塌方,加之洞内开凿放炮和机械施工等各种原因,各种事故令人难以预测。一个隧道还未开通,全师牺牲的战士已有好几十名。

彭德怀说:“走,我们去看看他们。”

他爬上山坡,站在墓群中,深情地打量着那一个个土包,就像在检阅一群勇敢的士兵一样,然后深情地说:“打仗就要有牺牲,搞三线建设是一场与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的战斗,也有为国捐躯的战士,人民应该永远记住他们。”

彭德怀从一个一个的新坟前面走过,见许多坟墓都没有墓碑,有的只是简单地用木板写了一个名字插在墓前,就对师长说:“同志,这样不行,这样我们就对不起这些为三线建设牺牲的战士和民工!我们要让祖国和人民永远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了祖国,积极参加三线建设的无畏精神!赶快请人来给我们牺牲的战士和民工立块石碑吧,碑上要刻上他们的姓名、年龄、籍贯,烈士的亲人们也好来看看他们呀!”

彭德怀面对着成昆铁路乌斯河隧道外的这一片墓地,就像当年在朝鲜战场茫茫雪原上掩埋牺牲战士的遗体一样,心情十分沉痛。很多战士当兵三年,一直就在打隧道。有时遇上难度极大的工程,一座隧道还未打通,就到了复员的时间,他们只好依依不舍地脱下军装,含泪与战友和三线建设工地告别。然而,更有一些年轻的生命,已经将自己充满活力的身躯永远地融入大山之中;他们再也听不见工地上隆隆的炮声,再也听不见战友们的笑声了……

彭德怀从成昆铁路和攀枝花特区视察回去后,立即找到铁道兵指挥部,提出在各地修建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用以纪念那些为祖国三线建设献出生命的年轻战士,纪念那些长眠在这片险山恶水间的英雄灵魂。让那些乘坐列车飞驶而过的子孙永远铭记住他们,永远学习他们的精神,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铁道兵指挥部遵照彭德怀的建议,很快在成昆铁路沿线,在铁道兵战士和支援三线建设的民工们流下鲜血和献出生命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又一座的烈士纪念碑。

现在,当人们乘坐成昆铁路的列车在崇山峻岭中飞驰而过的时候,就会看到沿途那一座又一座肃穆的烈士陵园和高耸入云的纪念碑。

(二)

彭德怀一行4辆汽车轮渡过江,直奔开山炮声隆隆的兰尖火山铁矿。这是一座数亿年前喷射着岩浆的火山,整整的一座大山都是矿石,有人估计可以开采60年之久。

彭德怀的汽车在驶向矿山的途中停下了,他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一片墓群。又是墓群。

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生常隆庆,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扛着简陋的仪器,带着马帮,忍饥挨饿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大山中,发现了攀枝花这个神秘的聚宝盆。沧海桑田,岁月悠悠,他四处奔走呼号却两手空空,深山中的宝藏仍然在沉睡。

1958年,第一支采样队翻山越岭,人背肩扛,从兰尖火山上采回矿样,送到苏联列宁格勒研究院试验,结果外国专家断定是呆矿,攀枝花好看不好摘。

原来,以兰尖火山铁矿为主的攀枝花铁矿是钒钛磁铁矿,当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通过大型高炉对这种矿石进行冶炼。现在攀枝花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几代人所付出的心血难道能因此付诸东流?

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徐驰被周恩来总理点将,担任了攀枝花特区党委书记兼总指挥。临别之时,他拉着担任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攻关组组长的中国炼铁专家周传典的手,动情地说:“为攀枝花建设专门铺设的铁路已经开始打洞架桥,要是不尽快解决钒钛磁铁矿的冶炼问题,我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那一年,周传典曾在河北承德试验基地,对参加科技攻关的“108将”(108位科技工作者)大呼:“我们能为国家解决这项难题,就是死而无憾!”

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和开拓者,为着三线钢铁基地的建设,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令彭德怀感到欣慰的是,几天前他在西昌,专门去了410厂(攀枝花矿中间试验场),观看了那里的试验工作。通过河北承德试验基地的攻关试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的试验已转入与攀枝花十分靠近的西昌,再次在高炉里进行试验。他从参加试验的全体人员那里看到,中国人一定能攻克这道难关,走在世界的前列。(不久,科技人员终于攻克了这道世界性的难题,中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国家。)

在兰尖火山铁矿下的这片墓地前,彭德怀又提议去看看。他走在前面,用手分开杂草,高一脚低一脚地在乱石上踩着。

这是自攀枝花建设以来,牺牲在这块土地的烈士和英雄们灵魂归宿的地方,方圆面积有数公里,层层叠叠,绕山而建。如此巨大的墓群,令人震惊而又崇敬。彭德怀发现,这里不像成昆铁路两边的墓群那样一色的新土,这里的墓既有长满了杂草和苔藓的,也有刚用石块和新土垒成的,同时每一座墓前都竖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墓主姓名、籍贯、生平。

彭德怀不时蹲下,仔细读着石碑上的文字。

一座刚垒的新坟,墓包上的新土还是湿润的,旁边有两棵刚栽的小松树。石碑上用鲜红油漆描染的几个刻字格外醒目:江耀华同志之墓。

彭德怀问道:“这江耀华是干什么的?”

特区随行人员答道:“一位研究雾化提钒工艺的工程师。”

“哦,是一位有学问的人。”彭德怀用手指着石碑上的字说,“是福建人呀,怎么才活了43岁?”

特区同志便向彭德怀汇报了江耀华为开发攀枝花共生矿,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的传奇——

当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拉开序幕的时候,一道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摆在了科技人员的面前:飞速发展的高精尖科学技术需要钒,在未来的攀枝花钢铁基地,能否建设我国的第一座提钒车间呢?

冶金工业部的会议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部分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

江耀华是从东北鞍钢支援三线来到这里的,作为攀枝花钢铁基地派去出席会议的代表,他听后坐不住了,站起来高声道:“攀钢提钒车间的条件是成熟的。现在已探明,在攀枝花共生矿中,钒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绝大部分,占中国储量的80%。但是我们却要从国外进口钒,现在国际市场上,用250吨花生油才能换回一吨五氧化二钒,动用一吨钒都要国务院总理亲自批准。国家急需钒,我们能等万事俱备了才吹东风?现在就得把东风吹起来,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去要饭。现在,攀钢的建设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已经开始,千军万马汇聚金沙江畔,只要我们中国的科技人员卧薪尝胆,就一定能填补这项科技空白,使中国与南非、苏联一起,成为世界三大产钒国。这不是我们的梦想,它一定能在我们手中变成现实!”

身材高大的江耀华昂着头,红着脖子,大声宣读了他的论证报告。

国家批准在攀钢建设我国第一座提钒车间了。江耀华和2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100多名工人一起,筑起一个锅灶般大小的小土炉,开始了夜以继日的试验。

听到这里,彭德怀赞赏地说着:“这位江工程师还真有魄力,敢于直言,力排众议,土法上马,可敬可佩。”

特区的同志接着向彭德怀汇报说:

未来的攀钢是一座被“地雷”围困的金山,远望金碧辉煌,但是每走一步,就得扫除一个个“雷区”,这便是全国乃至世界都未解决的钒钛磁铁矿冶炼中的高难度科学技术问题。扫不掉这些“雷区”,中国人就永远只能望山兴叹。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存在,这提钒工艺不解决,将来攀钢建成后也只能是吃了豆渣,扔了豆腐,那多可惜呀!

多少个夜以继日的试验,炉火映照着江耀华高大刚毅的身躯。由于劳累过度,他一口鲜血吐了出来,栽倒在炉前。

江耀华的妻子周远英听到消息后慌了,直奔医院病房,苦苦向江耀华哀求:“耀华,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啊,上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下有未成人的孩子……”

清醒过来的江耀华笑着说:“我到马克思那里去了一趟,他说我没完成提钒炼钢的任务,又把我赶了回来。”

从医院出来不久,江耀华接受了提钒车间的设计任务。他带着各种方案,昼夜兼程,去北京送审。由于昼夜操劳,明显地感到体力不支。他抱着图纸,突然晕倒在招待所的办公桌上。当他被抢救过来,喝了点儿水,又马上投入了工作。

同志们感慨地说:“为了提钒车间,江工真是把心血都耗尽了。”

由于铁路还未修通,生活物资运不进来,江耀华和参加三线建设的职工们一样,每天只能是吃盐水粉条或海带伴米饭,营养严重缺乏。当设计方案在北京通过时,他又有说不出的高兴。可是,就在去上厕所时,眼前却直冒金星,再一次栽倒在地上。

“江工,到医院看一看吧,回攀枝花还有几千里路哩。”随同的同志都劝他。

江耀华摇摇头:“我这么壮的身体,垮不了,时间不等人,工程马上要上马,以后再说吧。”

江耀华由别人扶着,步履蹒跚,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江耀华躺在车厢里,不停地喘着粗气。他想抽烟,随行的同志从他的衣袋里帮他掏香烟。香烟掏出来时,随行同志的手颤抖了:那是怎样的一种劣质香烟啊,双鹿牌,一角九分钱一包!

回来后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将周远英叫到门外,说:“怎么这么严重了才送来!得赶快住院输氧,安排特级护理!”

病卡上写着:“由于劳动过度,造成心肌劳损,严重的冠心病。”

江耀华的病已经到了冠心病晚期。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但却表现出异常的平静,每天躺在病床上,昼夜不分地审查设计图纸。孩子们不愿给他拿图纸了,哭着跪在他的床前:“爸爸,你多休息一会儿吧!”

江耀华生气了,大声吼道:“爸爸是中国的工程师,你们知道吗?把图纸给我拿来,看不到图纸,我一刻也放不下心!”

孩子们流着眼泪,又将一张张的图纸拿来了。江耀华摸着孩子的脸蛋,哭了,哭得好伤心:“原谅爸爸吧,孩子们!当你们长大后,你们就会明白爸爸为什么会这样呀!”

孩子们紧紧地将江耀华抱着,生怕他会突然消失。

江耀华在夫妻之情、儿女之情、祖国之情的交织中,作出了无愧于祖国和妻儿的选择。弥留之际,他对妻子说:“我真的要去见马克思了,孩子们就全留给你了。将他们哺育成人,长大后好好建设我们的攀钢。提钒车间建成后,盼……盼用攀钢自己轧的钢材,在我的墓前扎一个小小的花圈……”

第二天早晨,江耀华怀中抱着那摞由他复审的我国第一座提钒车间的设计图纸,永远地睡着了。

整个工地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哭了:“江工,你是为提钒车间的建设累死的呀!”

(在江耀华逝世20多年后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攀钢的雾化提钒工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大会念到获奖者的名字时,上台领奖的是江耀华的女儿。全体代表起立,向这位无法到会的获奖者默哀致意。)

金沙江畔,横断山下,一抔黄土掩埋了祖国忠诚的儿子……

特区的同志一边讲着,一边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

彭德怀完全被我国科技工作者在三线建设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这位从金戈铁马中过来的元帅,眼里已涌满了泪水。他揭下头上的黑呢帽子,向着这个巨大的墓群深深地三掬躬。

然后,他在山野里采来了一束野花,用山间的青藤将野花扎成一束,双手捧着,敬献在江耀华的墓前……

(三)

彭德怀一行3辆吉普车,在临时修筑的盘山公路上奔驰着,越过了几座光秃秃的山岭,雄伟的狮子山便展现在眼前。

这是一座形状如同猛狮的大山,据地质勘探队的勘探,这里铁矿石的含量相当丰富,因此决定在未来的攀钢生产中,对这里的铁矿实行露天开采。这个方案上报给国务院,立刻获得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负责这项工作,对狮子山实行万吨炸药的大爆破,将整座大山全部炸开。

对矿山实行万吨级的大爆破,在我国历史上还属首次。据有关专家预测,大爆破所引起的震动,相当于一次6级地震。

彭德怀一行来到狮子山铁矿,只见四处都是正在施工的铁道兵战士和矿山的工人。他们靠着铁锤、钢钎,一寸一寸地向大山的“心脏”挺进。他们将在这大山的腹部里开凿一块宽阔的“地下室”,然后依靠新铺的轨道,将上万吨炸药运进山洞,再一包一包地放好,最后将山洞口封上。到时只要一按电钮,金沙江畔就会响起一声惊雷,整座狮子山就会彻底被掀起,无尽的地下宝藏就会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新建的高炉。

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仔细的考察、计算和设计,同时也需要无数铁道兵战士和工人们数年辛勤忘我的劳动。

彭德怀到来之时,一场大战的序幕才刚刚拉开,工程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显得十分仓促和简陋。

(几年以后,当一切准备工作就序,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自下达引爆命令,一阵惊天动地的惊雷在这里响起,中国首例露天开采铁矿的万吨级大爆破取得了成功。)

彭德怀用手指着刚凿的山洞说:“我们先进去看看,实地考察,比光听汇报好。”

陪同人员的拿来了几顶安全帽,仍然有些担心地说:“彭主任,这山洞刚开凿,上面的顶棚支架还未来得及架好,里面很危险,你要是出了事,我们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彭德怀笑着说:“你这同志怎么这么怕事,战士们在里面施工都不怕死,我们还能怕上面落几块石头?”

陪同的几位同志只好跟着彭德怀,高一脚低一脚地朝山洞里走去。

洞子里虽然拉起了电灯,但光线仍然不好,战士们施工都是半弓着腰,洞里因风枪转动的岩石所腾起的灰尘,呛得人直咳嗽。

彭德怀见一个战士放下铁锤到保温桶前去喝水,就走过去,拿起铁锤,对掌握钢钎的战士说:“你掌好,我来打。”

彭德怀抡起铁锤向着钢钎砸去,那小战士慌忙将钢钎掌紧,钢钎便在铁锤的敲击下发出“当”的一声响,迸起了一道火花。

从山洞里出来,彭德怀与随行人员一起,来到狮子山大爆破指挥部的工棚里。几位团领导正在与一位头上裹着白羊肚巾的老人说话。

老人粗糙的双手捧着一张印满文字的纸,眼眶里满是泪水,用颤抖的声音说:“孩子没有了,回去如何向乡亲们交代……”

彭德怀走过去问:“老人家,出了什么事?”

团部的几位干部,忙向彭德怀汇报了事情的经过。

这位老人来自陕北,他的儿子名叫于建国。于建国参军不久,所在的铁道兵部队接到命令,参加西南大三线成昆铁路的修筑。他在艰苦的施工中处处带头,吃苦耐劳,很快就入了党,担任了测量班班长。

狮子山大爆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于建国带领全班,担任了施工中的测量任务。

这天凌晨,于建国扛着测量仪,同班里同志一起钻进隧洞,准备在施工的隧洞里测量。洞里灯光朦胧,剌鼻的火药味呛得人直咳嗽;岩壁洞顶水珠直往下滴,地下的水已经快淹没膝盖。

几个年轻人蹚过积水,来到隧洞掌子面。

于建国叫大家放下仪器,然后仔细地察看一下周围的石壁,觉得没什么危险,便立刻架好仪器,开始测量。

这是一顶十分细致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儿马虎。大家测量完后,于建国有些不放心,在他的提议下,全班同志又开始从头到尾地复查。

突然,一块石头从隧洞顶上坠落下来。

“闪……”于建国眼疾手快,忙去推身旁的战友。

可是,石头快如流星,“开”字还未来得及出口,他的声音便永远消失了。落下的石头正好砸在他的头上,安全帽被砸得粉碎,后脑勺一片血肉模糊,左前额鲜血如泉,染红了身旁的岩石。

战友们惊呆了!他们哭喊着扑向身旁那个血肉模糊的身体……

听着团干部的汇报,彭德怀的眼眶湿润了,感叹地说:“多好的战士啊!”他接着说,“这样好的战士,我们一定要隆重地为他举行葬礼。追悼会开了吗?”

团政委忙答:“开过了,而且开得很隆重。”

为于建国举行葬礼的那一天,正好是于建国23岁的生日。上苍仿佛也感动了,难得下雨的攀枝花河谷,竟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面对着于建国年轻的遗体,会场里哭成了一片……

彭德怀握住于建国父亲的手,充满感情地说:“老人家,你为祖国培养了一个好儿子,祖国感谢你,人民感谢你!”他接着问,“老人家,你还有什么要求?”

于建国的父亲捧起了那张印满字的纸说:“首长,请帮忙给盖个党委的公章吧。”

彭德怀一看,那是一张于建国追悼会上的悼词。

于建国的父亲哆哆嗦嗦地说:“现在……人没有了,请领导上盖个部队党委的公章,我们带回去也好给乡亲们有个交代。可是,他们讲,哪有在《悼词》上盖党委公章的道理,硬是不给盖。”

彭德怀一下子来了脾气,接过那张《悼词》往桌上一放,用命令的语气对团里的干部们说:“盖!”

团里的文书看看彭德怀:“首长,这部队党委的公章是不能随便……”

彭德怀生气地一拍桌子:“盖!”

团党委的公章,端端正正地盖在了烈士的《悼词》上。

图片

(来源:《文史精华》2010年第3期,作者沈国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