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女水库 | 万女锁蛟龙,致敬惠安女!

 水利天下 2022-02-26


【编者按】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今年“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当前,以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团结治水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引导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深入了解党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百年奋斗史为主题的“讲好中国水利故事 | 人民治水·百年印迹!”宣传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统领,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提升水库管养水平和质量的新时代背景下,就福建省八闽大地主要大型水库进行报道,形成水利工程志福建省大型水库系列篇,致敬那曾经的峥嵘岁月和时代变迁。据2018年统计资料,福建省共有水库3664座,中大型水库21座。今就谈谈泉州第二大水库,全国唯一一座由女性为建设者主体建设完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惠女水库,与诸位交流、分享。
惠女水库大坝背水坡白石拼成的大字“惠女水库”、“英勇的惠安妇女万岁”“1958.7-1960.3”,另一侧是“万女锁蛟龙”
一、工程概况
半世纪前,一群包巾阔裤露脐的惠安女用双手筑起百米长堤,拦下咆哮的山洪,锁住了这使性任为的蛟龙,从此蛟龙服服帖帖,听从人们的调控,惠泽了数万亩土地,几十万人口。这就是全国唯一一座由女性为建设者主体建设完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并纪念命名的水库工程——惠女水库。
据碑记,水库高程83.32米,参与民工1.5万,坝体所填的土石达177万立方,而这几乎是靠扁担、手推车、石夯打造的。当时参加建坝的民工近1.5万,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妇女,最大年纪六十,最小十五、六岁,惠安女以其服饰奇特、吃苦耐劳闻名于世,她们以挑战极限的惊人毅力,不管是在日常的挖土、挑土、推车、打夯、打石、摇船,还是在紧张的抢收、抢险中,都挺身而出,巾帼不让须眉。
惠女水库是泉州第二大水库,仅次于此前已报道福建大型水库系列篇之山美水库的两座大型水库之一,工程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洛阳江大罗溪上游,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于一体的大(2)型水库枢纽工程。工程由国家投资1815万元,于1958年7月动工由当时惠安县的红旗(城关)、东红(黄塘)、上游(惠南)、飞跃(惠东)四个公社联合兴建,1960年3月竣工,承担着洛江区河市镇及惠安县12个乡镇的供水、农业灌溉等任务。

工程概位
惠女水库原名“乌潭水库”,1959年为纪念惠安女建设水库的贡献,“乌潭水库”更名为“惠女水库”。“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的惠女精神由此确立。水库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集雨面积105.8平方公里,总库容1.26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0.65亿立方米,死库容0.12亿立方米,完成土石砼177万立方米,淹没耕地4060亩,迁移人口2679人。由于水库集雨面积小,来水不足,1970年山美水库建成后,对灌区作了调整,1980年核定灌溉面积为8.41万亩。
水库大坝为粘土心墙坝,最大坝高52.5米,坝长350米,顶宽9米,防浪墙高1米,土石方94万立方米。附坝位于上游左侧郭坑村,为均质土坝,坝高10.8米,坝长192米,顶宽5米。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平顶段宽50米,陡坡段宽30米,最大泄洪量1150秒立方米,挑流消能。输水道两条,一为无压砌石拱涵,断面为1.6×1.9米,另一为有压混凝土管内套钢管,每条长145.6米,最大放水流量均为10秒立方米,各设5吨手摇绞车启闭转动门盖。坝后电站装机容量3×400千瓦。
灌区工程有总干渠及惠东、惠南干渠,长82.83公里,支渠11条长91.36公里。渠道绕山环行,穿山越壑,工程艰巨。主要建筑有南塘渡槽,长180米,5跨石砌拱形架空渡槽,每跨20米,墩高35米,其余为高填方石砌渡槽,设计进水量16秒立方米,计浆砌条石4800立方米,填土3.9万立方米,当时是全省最大的砌石渡槽,高填方坡面上砌有“红千女闹天桥”6个大字。
埔兜倒虹吸管,跨河段168米,内径1.8米,最大水头的32.5米为钢管,岸坡段为钢筋混凝土管,长579.25米,设计进水量14秒立方米。岭头隧洞,全长1032米,为联接乌潭和菱溪灌区衔接工程,其中土质隧洞450米,采用条石拱形衬砌,断面为240×240厘米,是全省开挖、处理土质隧洞较长、较早的一个。


二、建设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惠安自然灾害严重,“春夏水旱灾,秋冬风沙来;三百六十日,日日有灾害。”。全县50.7万亩耕地中,有水利灌溉设施的仅占7%,其余是“靠天田”,只能栽种薯类等旱作物,是闻名的“地瓜县”。穷山恶水,田瘠粮缺,群众生活贫困。男人除少数在本县外,3万多人离乡背井出外谋生。在乡女人不仅为繁重的家务和教养子女而操劳,且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长期的磨炼,造就她们勤劳、俭朴、坚韧、纯洁的优良品德。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安县政府为改变惠安贫困面貌,首先解决水资源。到1957年止,全县新建、改建中小型水利工程5800多处,但这些只能小面积地抵制一般旱灾。

惠女水库视频

1958年,中共惠安县委提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将惠安“变赤地为青山,变地瓜县为米粮川”的号召。惠安妇女们得知兴建大坝的消息后,踊跃报名,几乎家家户户都出人出力,从自家带来锄头簸箕参与了工程的建设。据统计参加工程的惠安妇女占了工程总人数的85%以上,达到35000人。三年里,在没有重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硬是靠着这些惠安女柔弱的身躯,肩扛斧劈,凿开大石,搬运土方,建成了如此巍峨壮观的一座大坝,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属于惠女的英雄赞歌。

在那热火朝天万众一心的年代,惠女水库建设与同时代其他水利工程建设一样,是个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1958年7月开始大坝清基,1960年2月大坝建成,驻当地的人民解放军也派出数千名官兵和1个汽车队,支援水库建设。渠道工程在1959年11月开工,1960年6月建成。干渠长59.5公里,有洛阳、上田、菱女、美峰、涂崇5条支渠及6条灌溉千亩以上斗渠,并与菱溪水库相通。灌区1962年部分受益,1963年全面受益。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包括惠安、南安和泉州鲤城区。
水库工程的建设是由惠安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政府向惠安的红旗、东红、飞跃、上游4个公社提出。群众对水库建设非常支持,欢欣鼓舞,踊跃报名参加。各自然村每户至少1人,共41000多人,其中女性35000多人,达85%以上。最高年龄70多岁,母女、婆媳、姐妹争先报名的,比比皆是,如当中52岁的叶荀和女儿争着去,终于拗不过女儿,只得让她先走;待到第二批,她把最小的孩子交给幼儿园,也跟着队伍出发了。
整个施工队伍按地域编成八个大队,上游公社为第一、第八大队,红旗公社为第三大队,东红公社为第二大队,飞跃公社为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四个大队。第五大队立即全力以赴,坚决在三天内把河市通往坝区的道路修通。第二、第六两个大队负责官坪石头的搬运。第三大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把各个取土坑的交通道路修好。还有从水路搬运石料,还有分填围水坝,还有开挖引水渠,无不要求限时完成。
参加兴建的民工披星戴月,扛着锄头,挑着畚箕,带着薯干、草席上工地,群众赞誉说:“乌潭水库是锄头、畚箕加薯干建起来的”。无论是挖土、挑土、打夯、推车、锯木、打石、驾船,还是紧张的抢险,她们都挺身而出,劳动强度不亚于男同志。

三、人物典范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现已80多岁的净峰镇塘头村惠安女张月吓,就是当年万名修筑水库妇女中的一员。据其回忆,她在1959年便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惠女水库建设,在此之前,她曾在15岁时踊跃参加了基道建设,于16岁时加入共青团,之后还参加了古田水利发电站建设,1959年8月,古田水利发电站建设完成,她回到老家休息还不到四天,她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建设惠女水库的征程,这一去便是四年时间,由于她的勤奋与付出,评标兵时,在数万人当中,她被评为三等功并光荣地成为共产党一员。
回忆那段艰苦的岁月,往事历历在目,老人家依稀记得那时参加建设的建设者每个月发一双草鞋,很多人早晚舍不得穿,只有中午最热的时候才拿出来穿,这种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当下每个人深思。在建设水库过程中,张月吓有一次手受伤了,但她还坚持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最终由于伤口腐烂,不得已截去了一节小拇指,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也只能在草棚简单的清理伤口,但她没有怨言,她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付出与牺牲。
张月吓老人

提到凌子碾、跃进夯、有轨土车、无轨土车、土老吊、拉车滑车、流绳辘轳、大桶木排船这些建设工具,老人无比亲切,好像时光又一次退回到让她感到无比自豪的时刻。

在整个惠女水库工程建设过程中,这样伟大的惠安女性千千万万,张月吓只是3.5万名惠女的一个缩影。如:时年18岁的净峰镇女孩杨亚赏,辞去生产队出纳员职位,与一批惠安女青年一同加入到水库建设者行列。在工地上,杨亚赏用一部独轮车为坝基运土,每天在2里的路上来回奔波,是当年万名修筑水库妇女中的佼佼者。她曾经手推独轮车日行200多公里,曾经因射击技术一流成为公认的神枪手,曾经功绩卓著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惠女水库一等功臣杨亚赏,曾因功绩卓著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在当时,有数百名惠女在暴雨中毅然跳入水中,在洪流中排筑成7道人墙;有女标兵许配脚上开刀三次,却仍坚持不下火线;有女民工刘盛珍苦学打石,带领姐妹一炮炸开石头640方,节省594个工作日……在惠女水库纪念馆的光荣榜上,一等功臣4人、二等功臣219人、三等功臣714人,大部分是女性。

四、致敬惠女

惠安女,以勤劳善良而闻名于世。她们不仅是家庭贤内助,更是外出劳作的主力军、劳动能手,挑石、雕刻、捕鱼、织网、晒盐样样精通。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据传,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她们的服饰,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的乡镇,如东岭、东桥和辋川等。


惠安女传统服饰

惠安女的服装很有特色,便于劳动。蓝底花边露脐紧身上衣,是为防止劳动时衣襟碰到海水;宽大的黑色阔腿裤,是为了让海风尽快吹干湿裤腿;花布头巾把头包得严实仅露出小脸,是为了防风防晒防头发乱。短上衣、阔腿裤、银腰带、花头巾、黄斗笠,海边渔女最独特的劳动装,不仅展现惠安女的外在美,更显示出她们吃苦耐劳、坚忍的内在魅力。惠安女是中国妇女的典范,她们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中国的半边天!惠安女的服饰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安女民俗风情也已成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

陈雪玲《惠女水库惠女情》

1957年7月,响应县委的号召,惠安人以娘子军为主力、发扬敢想敢干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从远在几十里乃至百余里的家中走了出来,背上锄头、畚箕和地瓜干,浩浩荡荡,翻山越岭,进军改造大自然。
文联领导走访慰问当年惠女建设功臣——女标兵许配
在那里她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设备技术条件下,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巾帼不让须眉,手推肩挑,挥汗如雨,好似当代愚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冲天干劲和顽强毅力,于1960年3月建成了这座大型水库,书写了“万女锁蛟龙”的壮丽诗篇。
惠女水库部分建设标兵合影
工区就在荒山野岭、丘陵山地之中。大多数人露宿,有的就在乱草荒坟中度过。入晚蚊虫纷纷叮人,后来搭起草棚,哪知一番风雨、刮坏的、破漏的,难以安身。
更糟的是进场不久,台风暴雨、溪洪猛涨,眼前一片汪洋,住地变成孤岛,存米吃完、柴火烧光……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困难,都难不倒勇敢坚强的姐妹们,她们克服了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设备、技术条件,靠着“现在苦一些,以后就不会艰苦了;现在还要吃地瓜干,以后就可以天天吃大米了”这样朴实的感情,那些看似柔弱的妇女,发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冲天干劲,县里拨下17万元搭盖简易工房,地湿,搬溪中卵石一堆,再铺些干草当床铺。为了改变本县贫困面貌,为了子孙后代幸福,大家志气昂扬,生龙活虎的活跃在工地上,建成了一座库容达1.2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使十年九旱的“地瓜县”变成了米粮仓,谱写了“万女锁蛟龙”的壮丽诗篇。
世界上最柔软的,是女性的躯体,世界上最坚硬的,是石头的棱角。惠女与石头,柔软与坚硬的一对,就这样难解难分。而最终,是石头变得柔软,被驯服,成为了惠安女在大地上的创造性的艺术。女人也因为石头而变得坚强,她们的肩膀上,能担当得起来多么沉重的分量。1959年,为表彰惠安妇女战天斗地建设水库的辉煌功绩,水库正式命名为“惠女水库”。1960年2月,水库大坝工程竣工后,全国妇联发来贺电表示:用“惠女”命名水库是党和人民对英雄的惠安妇女劳动功绩的最高奖赏,是惠安妇女的光荣,也是全国妇女的光荣。
丰碑永驻
如今,这里已成了广大青年师生、企事业单位职工、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等等不同群体学习教育基地,试看,“那鲜艳的花头巾,在炮烟弥漫的工地飘扬,在悬崖峭壁的山巅飞舞,在深暗的涵洞闪耀”。耳畔回响见证者的述说,是那一根根的扁担挑走一座座山丘,是一辆辆手推车推来了钢铁的长堤,是一把把锄头挖下百日的沟渠。惠女水库的建成,使当地的农业灌溉、生活用水等都有了保障,惠安女在建设水库中所体现出来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生命激情,万众一心、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被人们称为“惠女精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前,在《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号召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我们更应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仰望象征惠女精神丰碑的惠女水库,思绪无限,感慨万千:凭借“锄头畚箕和地瓜干”,演绎“万女锁蛟龙”壮丽的诗篇;血汗流成奔腾的甘泉,浇灌希望的田野滋润惠女的心田。坚韧不拔秉性无私,惠女精神必将永载史册,代代相传。最后赋诗一首礼赞惠女精神。

惠女精神赞

橘绿橙黄皆胜景,闽南蝶影铸春秋。

坝上飞歌云霄彻,中流击水飞舟渡。

万女锁蛟担日月,亿方引水润稻粱。

惠女精神渔家傲,丰碑永驻天地间。



(作者:薛国强,【水利参阅】公众号主编,中国水利学会会员,中国水利工程协会会员,科普中国专家库成员、水利、水运双专业高级工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