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青铜箭镞形态演变简述

 江畔独步寻花66 2022-02-26
up部分自藏古箭簇

up最近从某渠道收集到一批青铜箭镞,心血来潮想写一下其演变简史,因为自己最近也是正在研究,难免有纰漏之处,欢迎大佬斧正。

ヾ(≧∪≦*)ノ〃(多图预警!)

           将军百战挽角弓,戍国保疆猎西风

          旧时英雄今不在,唯留残矢诉肠忠

———————————————————————————

作为冷兵器时代几乎唯一的单兵远程兵器,弓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初的箭只是削尖的树枝或竹子,后来用石块或骨、贝作箭镞,安在箭杆头部。

红山文化    骨镞

为保持飞行方向,后来又在箭杆尾郡装上羽毛(箭羽)。铜铁出现后,箭镞改用铜铁制造,种类也随之增多,据说有41种之多。现代遗留下来的青铜箭镞多为汉代以前,因为西汉炼铁术发明后,铁器大量应用于生产,以逐步取代了青铜器,但其形制历代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根据用途,箭杆的长度和箭镞的长短、大小以及式样有所区别。一般叫做矢锋,汉代时叫做镞或镝。镞的形制趋向多样化,有两翼、三翼、三棱、四棱、扁叶等。

青铜制的箭镞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铜镞。在该遗址中其实不止出土了青铜镞,还有大量的石制、骨制镞(甚至还以人骨为材料),这说明在那个青铜还稀缺的年代,青铜镞并没有普及,但是初级两翼型箭镞的形态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特点是中间高高隆起的脊和两侧的长长的后锋,这样的设计适合于撕裂肉体,给敌人造成更大的创伤面。但是这种箭镞也有不足之处,它在遇到撞击硬物时,前锋极容易折断,故而破甲能力弱。

商周时期   两翼箭簇初始形态

在商和西周时期,中原之外某些地区也出现了其他形态的箭镞,如中国北方地区的叶式箭镞、吴越地区的特色箭镞等。

叶式箭镞
吴越镂空大箭镞

到了春秋时代之前,西周的两翼式箭镞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制上与初期两翼箭镞有了好多不同

西周时期  两翼箭镞

可以从图中看出来,翼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三角翼变为条状翼,并逐渐加长,翼面内侧向内逐渐凹进,双刃有一定的弧度,呈现一定的流线型。而且前锋也变厚了。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提升一点两翼镞的破甲能力。说明那个时代披甲兵士已经开始兴起。

终于,时间来到了春秋时代。这个乱世给中国带来混乱,也带来了武器革命。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不休,对于箭镞的改进也势在必行。春秋双翼镞更加强调穿透力,这与战场上的防护日益增强有关。这一时期,双翼镞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各式各样的箭镞层出不穷,普遍铸造精良,中原,齐鲁,甘陕,南方,北方各地的箭镞体现出了各自的风格。

春秋时期   吴越式两翼箭镞
春秋时期      楚式两翼箭镞

同时,在春秋时期,三翼型箭镞开始出现。三翼箭镞须由三块范合铸而成,铸造过程较两翼麻烦,但是它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破甲。其横截面为三角形,使得结构更加稳定,对着甲目标能更有效的进行穿透,而且三翼设计也能撕裂伤口,造成有效杀伤,可以说是兼顾破甲与杀伤的设计。但是这样的设计仍然有“失灵”的时候。原因出在它的“翼”上。尽管两翼改进成了三翼,使三翼镞拥有一定的破甲能力,但是“翼”在面对防护更为优良的铠甲时,仍然容易“崩刃”。

战汉时期    三翼箭镞(中间的一枚箭首缺损处即可理解为崩刃)

“破甲专业户”三棱形箭镞(棱型箭镞可分为三棱、四棱,因为四棱比较少,此处主要说三棱式)终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士兵已经普遍着甲作战,原有的箭镞已经无法适应战场,三棱镞便取而代之。而且箭矢对目标的杀伤力和穿透力取决于箭的重量,硬度,锐利度,器型和速度。三棱镞普遍有长的铤,重量较大,可以飞得更远,同时这也说明,弩的发明对箭镞的进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起弓,弩的发射力更大,射程更远,这也需要更重的箭来匹配。同时,三棱箭镞与弩是天生的绝配,无论如何放置,总有一棱朝上起到准星的作用。

战汉时期    三棱型箭镞(可以看见侧面还有三角凹坑形的毒槽)

战国时期,三棱镞和三翼镞以其优势逐步取代了各式铜镞,成为箭镞的主要形制。三翼镞翼面越来窄小,越来越贴近镞身,后锋退化,从倒刺变为平收或斜收。三棱镞则变的更厚重敦实,大量列装。同时,为了节省珍贵的铜资源,铁铤(铤,可以理解为箭头后面的杆状部分)也在逐渐取代原有的铜铤。

战国时期    吴越地区穿甲三棱箭镞

秦大一统后,箭镞的制式基本得到了统一。秦镞镞身短小,仅3厘米左右,而铤长15厘米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秦镞抛弃了战国时流行的长刃三翼或三棱镞的形制,这并不是战国镞的杀伤力和穿透力不够,而是从生产方便角度出发,短小的三棱镞磨制方便,只要三面研磨即可,不似长刃三翼或三棱需要多面研磨,生产更为快速。陕西秦俑坑出土的铜镞中,三棱铜镞占99%,足以说明到了秦帝国时期三棱镞的霸主地位。西汉基本上继承了战国到秦时期的箭镞形制,且制作更加优良,成就了青铜镞的最后一座高峰。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箭镞”在西汉中末期逐渐兴盛起来。中山王刘胜墓中共出土了箭镞441枚,其中铁质箭镞371枚,其余为铜质箭镞,铁镞与铜镞之比为5.3:1。到了东汉末年以后,除辽金时期举行射柳仪式的礼镞仍然使用青铜材料这一特例之外,铜镞就基本上不再使用了,青铜镞辉煌千年的历史就此终结。下面再放几张没有介绍过的特种箭镞供大家欣赏。

春秋战国时期      贵族使用的凤鸟纹箭簇
战国时期   复合型倒须三翼镞(镞底部有一圆箍,采用榫卯结构固定,内部有空间,推测可能是传递密令所用)
战国时期    多锋射马镞(用于击杀骑兵马匹)
春秋战国时期    礼镞(贵族习射或仪式使用)
汉朝    鸣镝(据说鸣镝由匈奴人发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些锈迹斑斑的古物历经千年来到世人面前,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久远的年代。它们曾经的主人是谁?它们又经历了什么?这些问题,恐怕只有它们自己知道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