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中国』——张书旂的心血之作《翎毛集》

 书画名家艺术网 2022-02-26

张书旂的心血之作——《翎毛集》

张书旂是从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书画之乡——浙江省浦江县走向世界的著名旅美华人艺术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深沉家国情怀。2020年,张书旂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了“疏影暗香”——纪念张书旂誔辰120周年艺术展。斯坦福大学教授张少书,(张书旂的哲嗣,)把他父亲临终前的心血之作《翎毛集》画谱,以及他的重要代表作《孔雀》《鸡》等带回祖国,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张少书在书面致辞中说:“张家向国家博物馆捐赠了张书旂的作品,包括两卷在临终前完成的翎毛集手稿。那是他最后在艺术上的贡献之一,现在有了合适的归宿”。这样的归宿,是张书旂曾经最重要的牽挂。
1929年夏,徐悲鸿赴福州参观福建全省美术展览会,看到张书旂参展的数幅花鸟画作品,大为赞赏,许为奇才。由徐悲鸿与 吕凤子先生延揽至南京中央大学任教。这一机遇使得他艺术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声誉日增。正当他的艺术得以精进的时段,他本可以继续他的绘画教学,恰逢抗日战争暴发,国难当头,他毅然用手中的画笔,积极投身到抗日战线,用艺术报效祖国,受命创作一幅中国政府赠送给罗斯福总统的纪念作品,以表达对其第三次出任美国总统的祝贺。他在战火中完成了这幅气势恢宏,充满寓意的煌煌巨制——《百鸽图》。这幅战地名画,寄托了中国人民冀盼实现世界和平的愿望。《百鸽画》也成为悬挂在白宫的第一幅中国画!
1941年夏,被任命为艺术专员及亲善大使,远涉重洋前往美国,此行的目的旨在用一种文化外交的手段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华艺术的理解欣赏,以增进中美的共情。他只身带着所创作的四百余幅作品,来到人地生疏的美国,开启了他在北美的文化外交之旅。张书旂以满腔的爱国激情,自觉、出色地完成了他所肩负的弘扬我中华民族文化、宣传抗战、支援战时教育、增进中美友好关系的双重使命。 
他原本打算仅在美国停留一年,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促使美日宣战,彼时的他不得不滞留美国无法返回故土。直到抗战胜利,于1946年回到祖国,家庭在战火中遭受变故,妻子和一个女儿已经离世。当时国共关系破裂,全面内战爆发,他极其纠结的暂时返回美国,寄希望于国内平静之后,回到祖国,去实现他少年时就立定的志向:以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文学、画理、画史及书法,期待着“如此用功十年,或有进境,可追随艺坛诸先进。“他自幼资质聪颕,又极勤奋,并有着长远的打算,以他的才智、胆识,他完全有实力完成这一夙愿。只可惜他生在日本侵华的战乱年月,以家国为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艺术的精益求精。他选择了呕心沥血、全力以赴的为祖国效力。在他旅居美国的岁月里,靠卖画筹集了数十万元美元(相当于今天的上百万美元),用于援助中国。他为祖国而进行的募资,是一个非凡且值得铭记的成就!
在这种既缺乏稳定性,又缺乏安全感的生活中 ,长期对自身疏于照料,透支了他的身心,耗尽精力,积劳成疾,1956年罹患胃疾。2月,作了胃癌切除手术,次年(1957年)2月,癌症复发,并转移至肝部,不能再行手术,健康状况 恶化,他自知病将不起,已到不治之时,置死生于度外,奋力重新撰写《翎毛集》。(早在1928年已着手《翎毛集》的编写,一年之后第一集出版,1930年第二集出版,并得到各方面的好评。)致函明静弟:“有一点力气,即行绘编《翎毛集》。该书大致完成,大约有120页,现仍继续增广材料。洋洋大观,较之从前所印有天渊之别。此为兄一生精力所寄,可以供后学者大大之帮助”。他致友人柳子谷先生:“弟病已入膏肓,此生回国已成绝望,至感痛苦!所能引为欣慰者,近来病中编写《画法入门》及《翎毛集》两书,现已脱稿,对后学掌握技法多少有点帮助,不日连同《书旂画集》寄回出版。作为弟在世一番对祖国最后一点贡献也。”
在人生旅途将尽,生命烛光最后摇曳之时,他所念念的仍是增扩,重新编绘。修改再版《翎毛集》是他三十年来耿耿于怀的心念。在他自知生命不支的仅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日夜编制,拼尽全力,完成了夙愿。体现了一个画家把艺术作为他终生的责任。他做到了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这两册《翎毛集》与30多年前的旧作相比,内容增扩了许多,较之从前所印有天渊之别,融画谱、画法于一体,第一册重在示范,第二册重示范结合用墨的整体效果。新的翎毛集与旧作比较,大至有三大不同:
一,特别推荐绘制小鸟用减笔法,这是与旧作的一大区别,再版翎毛集,经历了近三十年技艺的砺炼,显然,各个方面都有大幅度精进。他所强调的这一小鸟的减笔绘法,是他多年来总结的极其突出的要点。他指出:“国画之要在乎用笔,用笔之贵,贵乎简洁。李成惜墨如金,言其不多费笔墨也。”可见古人非常注意笔墨的简化。“写画时应取其有意有趣之紧要部分,而删去无意义趣味者,这就趋于简化之道了。”他很具体的说明简笔小鸟的步骤:对于站立着的鸟,可用三笔起手,第一笔为头,第二笔为胸,第三笔为腹,待头、胸、背三部既成,卵形已具,再加嘴眼尾即成。头、胸、背三笔可用淡墨,嘴眼尾可用浓墨。
 

他的禽鸟画作,一般都是笔少意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先生自言:“当余作翎毛,每伸素纸。有时纸上忽现鸟状,神彩奕奕,宛然在目。即握管一挥,每得佳作。” 陈树人先生曾借东坡之诗句为题词:“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恰如武功中的最高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他兴至来时放笔作画,用笔神速,下笔轻利。而与他结下不解之缘的八哥、鸽子、小鸟、小鸭、鸡、孔雀、鹰、雁等皆是形神兼备。这种笔简意繁的手法使形象刻画更为精妙。细读他的作品,以鸟为主体的作品多用简笔画出。

 
二,新编翎毛集用没骨法画鸟常常以白粉代墨画之。他的白鹤、白鸽、白鸡、白孔雀等无不精妙絕伦。
他在花鸟画的用色中,逐渐探索形成一种擅用白粉、巧用白粉的独特风格。对于他的用粉,早年画界也曾有过微词,认为有迎合民众趣味的倾向,也有人以为格调稍逊,这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他依然坚持,进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可谓独步于画坛。以白粉表现白色的禽鸟类,是他画鸟的绝技之二。是他在花鸟画技法上的又一拓展。新的翎毛集中特别增加了一幅白粉在画鸟类的应用上的经典范例。
 


这是他白粉用于禽鸟之法的完美体现,完美得浓淡层次如同用纯墨。他写道:“学者应知用粉之道即如用墨之道、用墨之法。墨分五色,白粉何常不可以分为五色?若无浓淡,与剪纸图案何異?哪能生动?”他再三强调:“用白粉之法与墨相同,即湏浓浓淡淡,不能平涂。”他用厚粉来表现鸟的翅膀的硬挺,薄粉表现其他不同部位的质感与层次。这里还有一个关键是他在白粉中调入少许墨,用一种浅淡的灰来表现翅的暗部。白粉与墨二者相反,一般是不与混合的,唯在作翎毛之毛羽时可以掺用。如白孔雀毛色之灰暗部分适当的用白粉加墨调成灰色,可显示出毛羽的阴阳向背,更增加了立体感。从下图中便可看出展翅的鸟禽内外翅,粉墨的应用极其巧妙,别致。
 

他画的白孔雀更具特色。白孔雀的暗部多以灰色表现出层次变化。看他那红牡丹、橄榄树、松树、白玉兰作配景的白孔雀,那真是雍容华贵,?洒出尘。为了更精彩的表现主体,他常选用仿古色宣纸作画,效果更加明显,如用茶色,淡灰、淡兰,微黄等色宣纸,他曾说:“这需用有浅淡底色的宣纸作画,(以古铜或灰色为宜)”。他画出了别具风格的中国画,惊艳世人!他的孔雀曾多次获奖,被国内外争相收藏,堪称经典之作。
 


《 翎毛集》中对于孔雀的画法、构图,他也用了更多的笔墨,份量也由原来的两页增添到六页。孔雀的各种姿态优美潇洒,配景更是丰富多彩。以下是《翎毛集》第二册新增图例。
 


以下是各种彩色孔雀作品:
 


此图为1947年,归国后的张书旂在上海成都路470号中华画苑举办个人展览,图为张书旂在展览现场与其作品《孔雀》的合影。
 

此幅是石板印刷的张书旂名作
 

 
再看他的鹰作,也独具特色。鹰是大型猛禽类,外型刚健强悍,力量威猛,被视为无畏、坚毅勇敢的象征。不少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家,如雄强豪放的李苦禅、奇崛生掘的潘天寿、黄冑等都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鹰画作品,沉雄浑厚,深得劲拨阳刚之美,多以厚重的墨色表现出鹰的雄健。
 

李苦禅作品

 
黃冑作品

 
潘天寿作品

张书旂所画的鹰,除其表现手法比较细腻生动之外,在画灰浅羽毛处的用墨常要调入白粉,使其色调鲜亮明快,特别在鹰的颈部、尾部用少许白粉。他把西洋画的明暗技法融入渲染中,融西画风格和中国画风格为一体,使大型鸟类的型体结构更加清晰,更趋于写实,也增加了层次感,从而使画面感觉明朗。他在新的翎毛集的画法中特别提到''翎毛中尾与翼有阴阳之分,上面为阳,下面为阴,大体上阳部宜浓,阴面宜淡。作阴面毛羽,墨中可略参白粉,以增光彩。“
 

张书旂的这种小写意鹰的画法,显然更容易被異国人土所接受。鹰对于美国人民来说,是英雄的象征,是极为珍贵而景仰的,国画历来有托物言志之意,特别是在那个战争年代,鼓励我们奋勇拼搏。张先生题词为“千里江山一击中“的《雄鹰图》。曾在30年代悬挂于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受到周恩来极高的赞赏。周恩来说:“这张画意义深重,气象万千 ,象征着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我党事业鹏程万里,无限光明。“在抗日期间,张先生的鹰飞越太平洋,给美国人民带去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在赴美的最初两年间,他曾三次赠画于西方领导人,一幅是赠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百鸽图》,一幅是赠于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的《松枝双鸽图》,以及赠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云霄一羽图》。三幅画作,均是以禽鸟为主题。1942年,张书旂向援华抗日的美国飞虎队赠送画作《神鹰图》,赞扬他们的功绩,表达人们对英雄的崇敬!
 

 
芝加哥《美国论坛报》为此作了报道
1956年,在美国西部举行的国际名作展览会上,张书旂的《雄鹰》荣获首奖。
张书旂曾受到过人称画圣的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重写生的影响,形成了接近现代岭南派的画风。以下两幅白孔雀
和一幅水墨鹰为高剑父的作品。

高剑父的作品

 
高剑父的作品

 
高剑父的作品

这里特别要提及下面这幅潘天寿先生提字的张书旂的作品《柳鹰图》,柳树用淡墨,仅树梢处提点浓墨,以突出高踞于老树上的雄鹰,这幅画作中的鹰昂首振翅,侧视长空,双爪强劲有力,侧仰远望的姿态特别传神。此图张书旂未落款,是在1962年春,潘天寿先生在图的下方题:“此系书旂研弟旧作,清新流丽,至为难得。”此画幸得潘天寿先生补款以传。
 
潘天寿补提款的张书旂《柳鹰图》

张先生画的鹰既有很强的写实感,又体现了神态自若,层次分明的东方神韵,同时颇有质感,更接近西方人士的欣赏,易于被西方友人接受。这种趋于小写意风格的画法,可以说是既以简练的笔法,又能体现出鹰的优雅与力量!
以下是张先生的鹰画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张书旂的鸡也格外引人入胜。
鸡与吉为谐音,有大吉大利之意。鸡以山石为背景,喻为基石,再加牡丹,寓意为基石坚固富裕美好。鸡为“五德”之禽,因而鸡在国画中也是占有一定的位置,张先生所画的鸡,无论是墨鸡还是白鸡,小鸡,无不充满意趣,如取材贴近生活的《蚕豆母鸡》,又如表现传统喻意的《三公》。这一部分也在新的《翎毛集》中增补了不少内容。海上画派四大名旦之一的江寒汀也是以画鸡鸟而著称,他的鸡雀和大多数画家,通常都是不掺用白粉来表现的,这是画家各有其韵味。

   
三,张书旂《翎毛集》 第三个与旧作不同之处在于他用了更多的笔墨来表述翎毛与花木之间的配合。世人常称花鸟画或花鸟画家,表明花与鸟的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而何种禽鸟,须配以何种花木则是一个要重要问题,他以多个实例说明了如何安排主从关系,讲明构图安排之要点:第一种是简单的仅写翎毛,下面是仅写翎毛的画作:
 

 
第二种以翎毛为主要内容,只需极简的花木作点缀配之,翎毛仍须置于显要位置。下面是以翎毛为主的画作。
 


第三种则反之,是以花木为主体,翎毛作点缀,翎毛仍须置于明显地位。以下是翎毛作点缀,禽鸟却须放在明显的位置的一些画作。
 


他在《翎毛集》的下册中,用了更多的图例,展示鸭、翠鸟、鸳鸯等多种禽鸟的配景示范,几乎张张都是巧思密布、生机勃勃。布局、意境都很巧妙,宾主安排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他写道:鸟类大致可分为水鸟与山禽二种。水鸟多配宜水之花木,除了禽鸟的画法,禽鸟与花卉,环境之关係也要特别重视,在他既详尽,又简要的这两册《翎毛集》中,我们读到的是花鸟画的精华,这是他一生精力所至。
从中让我们看出他的禽鸟的确是更胜于花卉!早在八十年代,就有眼光深邃的画家提出:“张先生的绝技,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禽鸟作品,他的孔雀、落雁等一些重要画作,是时代的珍品,为一代文献之徽,国家应重点保护。”诚然,这来自他对生活的覌察和深刻的理解! 
他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却是卓越而辉煌的。他的艺术事业橫跨中国和美国,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地球,他以西方绘画的元素重新激发了传统中国笔法和美学的生命力,成就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和西方绘画写实风格相结合。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世界。成为最早在西方社会影响力极大的一代国画大师!
 他带着遗憾、带着不舍、带着无数的悗惜,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生命没有给他继续攀登的机会,“生不逢时”使他没能达到绘画的更高成就。
倘若能假以时日,张先生不仅能创作更多优秀作品,还能有更高的艺术造诣,诚可惋惜!有人说他生不逢时,也可以说他是生逢其时的。他以笔当枪,顽强地与置身于前线的战土同样并肩,一起战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奉献自己的心血!以他的艺术修养,以他对深爱的祖国的情怀,他不愧为当代最杰出的国画大家!我们在学习他的技法,技巧的同时,他的勇气、责任,担当和追求 ,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靖龄/文

2022年2月2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