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记忆里的碾坊

 犁城文学小编 2022-02-26


  人到中年,不知道为什么,在喧嚣繁杂的生活间隙里,总有一束模糊的光在摇曳,遥远却亲切,冥思苦想,最后发现,那束温暖的光,竟来自于遥远的童年时,村里碾房的煤油灯。  


  70年代初的偏僻小村,到我记事时,已经不再挨饿,但大人们生活中、口中最敏感的词仍然是:口粮。年幼的我们每天面对的主食是玉米面的窝头、饼子,偶尔还有地瓜面的窝头。白面馒头唯有待客或过节时才能吃到。

 那时没有电,于是,童年的夜,特别黑暗,特别漫长。偶尔的节目是,全家出动,到村头的碾房去磨粮食。在当时没有电磨也没有机器磨,所有的吃食,都得经过碾子,碾压成粉,或脱壳。


碾房可是村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公共设施。碾房大都建在村头的空地上,虽然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十分寒酸:一间土坯房,有门口和窗口但是没有门窗。房子中间是砖砌的圆形的磨盘,上面卧着一盘不知服务了几代人的大石碾,碾上有轴和四框,框上有斜孔,供人插进去一根木棒,推动大碾。碾房的一角还有一个砖砌的台子,是放推磨的家什物件的。


 碾房不收费,24小时开放,但人们白天都在地里刨食,到了夜晚,月亮升起来后,碾房里才灯影晃动,人影憧憧地喧闹起来。

 忙时碾房需提前预订,就是主妇们事先在磨盘上放把破笤帚,表示自家先用,后来的需排号。

日暮,一家人吃过简单的晚饭,全体出动。前面一个人提着煤油灯引路,后面有背粮食的,有拿碾杠的,有端簸箕的,还有顶着筛子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仿佛去参加运动会。


推碾子可是个分工明确的活儿,母亲先仔细把磨盘扫干净,然后把晒干的粮食均匀地倒在上面,孩子们把自家带来的磨杠插入碾盘上的斜孔,一声吆喝,随着大碾盘的启动,粮食清脆的爆裂声犹如溪流流淌在山石间,孩子们欢呼雀跃,脚步轻盈,母亲则加快脚步,跟在后面,把崩到外面的粮食,往里扫,保证不浪费一粒粮食。

简陋的碾房里,煤油灯光摇曳,孩子们时而跑跑走走,时而随碾杠起伏跳跃,欢笑声穿过长夜和夜空中偶尔滑落的流星一同刻在记忆的年轮里。


 那时我们还年少,母亲尚未老,谁也没觉察出生活的清贫和 岁月的艰辛,一切都那么美好。

恍然大悟:原来时隔这么多年,那束微弱的光,之所以摇曳到现在,是为了照亮我来时的路…………

作者:  宫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