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回家看看,可以了解一些不曾知道的历史信息

 犁城文学小编 2022-02-26

2019年

8月14日

常回家看看,可以了解一些不曾知道的历史信息

作者:草木茂盛

文/草木茂盛

传说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

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

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以祭祀为主的中元节快到了,夜里醒过几次,即使闭上眼睛,终究还是睡得不踏实,模模糊糊还在老家的院落里,还有父亲母亲生前的景象,睁开眼自己躺在床上,原来是夜梦而醒,眼角便有了泪,心头便觉怅然若失。

前几天回老家,特意路过父母的老院,半个多世纪的土坯房,已经摇摇欲坠,并且因为风吹雨淋,东南角掉下了一大片泥土瓦片,院墙上的红砖,因为天长日久也变得失去棱角,西边院墙已经掉落了几排砖。

院子里的草木恣意繁茂地生长着,甚至高过屋顶、探出墙头,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将军”仍然以身作则地看管着早已人去楼空、不复旧貌的门户。

孩子把车速放慢,并鸣笛两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曾经生活过的院落,直到车开过去。

父亲弟兄五人,他是长子,去世那年72岁,前两年不到六十的五叔也因病去世,现在还剩下老哥仨。

二叔已经83岁,除了走路费点劲外,其他的都不错;75岁的三叔,听说我来了,慢慢地拄着拐前来说话,他与父亲长得最像,性情也最接近父亲;四叔也已经年过古稀,身体还硬朗,转眼他们已经都成了老人,可叹时光的飞速。

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回家,与叔叔婶子和弟弟妹妹们见见面、说说话。父母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割舍,魂里、梦里总是想念老家,想念那个记录自己童年、青年时期的热土。有时在城里走,路过驶向家乡的2路车,便会放慢脚步,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乡人恰巧坐车。说心里话,看到老家的一只狗狗都会感觉亲切无比。

或许年龄大了的缘故,有些喜欢怀旧,喜欢听一听曾经熟悉的乡人的近况,喜欢听听长辈们闲谈一下上辈人经历过的艰难岁月。

就是在与亲人们的聊天中才知道,父亲与二叔之间曾经有个姑姑,不过没有成人就被饿死了。

那一年,鲁西北闹灾荒,人们拖家带口,逃荒去河北南皮,裹着小脚的奶奶肩背着包袱,怀中抱着襁褓中的姑姑,爷爷挑着可怜的生活用品,随逃荒人群一路向北。

路途中遇到赶着大车的乡亲,好心让奶奶把姑姑放在他的车上,没想到孩子连哭带饿,就把年幼的生命,搭在了逃荒的路上。

通过与亲人们聊天,我还听说父亲参加淮海战役时,一场仗打下来,全连只剩下他一个人。

我在网上查了查,一个连大约120人左右,刚刚大家还一起行军,一块吃饭,相互说话,转眼枪林弹雨过后,那些年轻的生命从此消失,想想就让人心痛。

记忆中父亲喜好沉默,父亲做什么活从不挑肥拣瘦,吃什么东西也不嫌好道歹,一定就是在那艰苦的岁月中练就的本领。

这次去冀鲁边区纪念馆,在一面烈士墙上,看到了曹向—、曹大—、曹明—、曹望—,那都是从我的家乡走出去的,参加抗战的乡亲。他们离开了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离开了父母双亲,多数都还没有成家,就再也没能回来。他们和千千万万英烈一样,用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和平的日子。

父亲还算幸运,虽然没有享过几天福,毕竟看到了新中国,也过上了社会主义新生活,还有了儿女。

有时间就应该常回家看看,可以通过亲人,口口相传一些我们不曾知道的历史信息,了解我们的前辈是如何生存的,这样我们就会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农历七月十五,这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核心就是敬祖尽孝,在中元节到来之际,写下以上文字,以示对亲人和先辈的怀念。

关注公众号

好文不遗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