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脑瘫儿的妈妈,到全国冠军的母亲

 犁城文学小编 2022-02-26


2020年

3月13日

从脑瘫儿的妈妈,到全国冠军的母亲

作者:草木茂盛

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寻求奇迹

陈刚,从一个生活几乎完全不能自理的脑瘫患者,到登上全国冠军的领奖台,不光凝聚了他本人的努力,还蕴含着谢小兰这位普通母亲永不放弃、无私奉献的浓浓真情。

1980年,陈刚一岁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把一个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脑瘫患者,比这更残酷的是:医生提前宣布了孩子的“死刑”,医生告诉她,她的儿子活不过5岁,叫她趁着自己年轻再生一个孩子。

伤心欲绝的谢小兰坐车回到家,丈夫还在西藏服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难受得谢小兰水米不进,在家躺了三天,起来时她想清楚了: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寻求奇迹。

凭着这个坚定的信念,谢小兰不知跑了多少家医院,咨询了多少专家,带儿子尝试了针灸、按摩,还一直不断引导、鼓励孩子要多活动手脚。

陈刚5岁时,谢小兰开始教他吃饭。“因为他的手不听使唤,所以他的手拿着勺子,我就握着他的手,当拿到嘴边时,我就松开手。”就这样一遍一遍地教,不厌其烦地教,陈刚渐渐从只能吃到勺子里的几粒米,到现在能吃到80%的米饭。不仅如此,谢小兰还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教陈刚掌握开电视,上厕所等生活自理方面的技能。

1990年,不幸再次降临这个家庭,刚从西藏部队转业回家没几天的丈夫,因公殉职。谢小兰难过的想跟着一起去了,整整两个月,谢小兰以泪洗面,直到儿子挪到她面前开口说着含混不清的话:“妈妈,你走了,我怎么办?”看着可怜的孩子,她忍受着内心巨大的伤痛,独自苦苦支撑起这个残破的家。从此,与行动不便的儿子相依为命。

1995年,靠着娘家人的接济,谢小兰带着陈刚来到成都做了脑部手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手术使原本还能简单活动的陈刚,丧失了行动能力,彻底成为植物人。“洗脸、吃饭、穿衣、上厕所等等都得要我帮他,特别是到了冬天的晚上孩子起夜,天气寒冷、弄他起床、下床更加费劲,那时我还要忙着工作……”说着那段艰难的日子,谢小兰叹声连连。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面对一系列的打击,谢小兰依旧没有放弃要治好陈刚的念头,他们选择认真地生活。

一次,德阳市医院的针灸医生告诉谢小兰,说可以通过针灸让陈刚站起来。

期盼着黑暗中的微光,谢小兰开始了往返于家、单位、医院之间的生活。有时候,找不到三轮车师傅,她就背着陈刚去医院治疗,还学会了在家为儿子按摩,用身体支撑着他锻炼站立和走路,并且不厌其烦地教他自己学着吃饭。

1995年到2005年,这10年时间,因为谢小兰的坚持和细心照料,陈刚的病情终于得到好转,奇迹般地慢慢站起来。

儿子可以站起来了,谢小兰又开始自己新的目标计划——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老家德阳没有特殊学校,她就自己教孩子认字算数,陈刚也很聪明,一教就会,第一天学了,第二天就能背出来。
二.贴心当陪练,帮助儿子实现冠军梦

就像认认真真帮助陈刚康复、生活一样,对待儿子的职业生涯,谢小兰同样认真。7枚金牌,2枚银牌,陈刚的成绩令谢小兰意外而又欣慰。

2005年,四川省开始组建硬地滚球队,硬地滚球队是一项适合严重痉挛、脑瘫或严重肢体残疾人士参加的运动。

比赛时,运动员须坐在轮椅上进行投球,得分以投出的球,距目标球的距离计算,累积分最高者获胜。

四川省残联到德阳招收硬地滚球项目残疾人运动员,街道办推荐了陈刚。小伙子聪明可爱,一眼被教练相中,陈刚成为省残疾人运动队的一员。

陈刚入选四川硬地滚球队后,刚刚退休的谢小兰决定跟儿子一起进队,除了照顾好陈刚的饮食起居,同样她也成为儿子在训练场和赛场上的“助理”。

陈刚参加的BC3级比赛是该项运动中残疾程度最高的等级,通常参赛的选手都是重度脑瘫,难以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动。
因此,在陈刚的比赛中,往往需要用轨道来辅助投球。

架起轨道,调整方向,捡回投出去的球……一遍又一遍,一天不知道要跑多少趟,要奔走多少里地,需要做几百个弯腰、下蹲动作。每天下来,母子俩都是挥汗如雨,谢小兰每每看见儿子在高强度训练以后疲惫的样子、受伤的脚踝,心里如针扎一样疼。

为了实现儿子的冠军梦,谢小兰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坚强的身躯、永不放弃的韧劲,扛起了爱的重任,竭尽全力帮助儿子,成了陈刚赛场上的手和脚。

苍天不负有心人,最终,陈刚没有让人失望,2007年5月1号,在昆明举行的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陈刚夺得了硬地滚球BC3级双人赛金牌。

三.用母爱托起轮椅上的精彩人生

母亲的付出和儿子的努力,让他们在2014年被中宣部等部门评为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
提起冠军儿子陈刚,谢小兰脸上掩饰不住幸福的笑容,她的笑容包含着一位母亲对孩子成绩的骄傲与欣慰,同时也透着一位坚韧女性的自信与顽强。她表示作为母亲,照顾孩子是本能,她很庆幸自己当初没有被灾难打倒,面对艰辛的日子没有放弃。每个人都有难心事,咬咬牙一定会挺过去的!

学习知识上陈刚也没有落后。老家德阳没有特殊学校,只有初中文化的谢小兰就借来旧教材,一字一句教陈刚完成了小学语文和数学课程。谢小兰的努力没有白费,1994年,陈刚以《一个残疾人的故事》一文拿到第一笔10块钱的稿费,他为妈妈买了一双手套,这也是谢小兰收到的第一份儿子的礼物。

后来,陈刚对电脑产生了浓厚兴趣,靠着母亲教给他的知识,陈刚用一根中指,耗费四年的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了近5万字的纪实作品——《绝世好父母》,以此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现在我的队友还不能自己吃饭,而我能自己照顾自己,这全靠我的妈妈!”在陈刚吐词不清的言语中,有着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感激。

陈刚不仅运动成绩突出,在生活上也渐渐能够更多地为母亲分忧了。

谢小兰说,当她生病时,陈刚会煮饭、端茶倒水,拖地、叠被子,很贴心!虽然儿子是残疾人,但十分孝顺,这让作为母亲的谢小兰很高兴,感觉这么多年的辛苦养育总算收获了甘甜。

今年,谢小兰66岁,陈刚41岁,这对“高龄组合”开始考虑退役。陈刚很心疼母亲,加上这些年训练比赛着实辛苦,他想歇一歇。

“我希望他能攒些钱让以后的生活有点保障,他总让我不要担心他,国家把他照顾的很好。”谢小兰笑了起来,她觉得这几十年的辛苦付出,总归是有收获的。

从一个脑瘫儿的妈妈,到全国冠军的母亲,谢小兰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从一个命运坎坷的人,成为让人敬佩的母亲,谢小兰没有被冷酷的命运击倒;生活无情,但谢小兰用无私的母爱,托起残疾儿轮椅上的精彩人生,让我们为这位永不放弃的伟大母亲点赞!






深度|人文|阅读|思想

感谢您的鼓励支持!

你是最棒的!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麻烦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