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犁城儿女】在黑夜里冲出死亡线

 犁城文学小编 2022-02-26


茫茫戈壁沙漠,就是死亡之海,踏进去出不来。我们几个石油勘察队员偏偏踏进了这死亡之海,那是为寻找石油而踏进去的。

石油,是工业建设的黑色血液,没有石油,工业发展就失去了生命力。建国初期我国的石油年产量不到8万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不过四十万吨,到1955年发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之后年产量达到了三百余万吨。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我国工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要求要飞速发展石油工业,加速石油勘探工作。

1958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在加速克拉玛依油田开发的同时,组建了多个石油地质勘探队,向准格尔盆地进发,展开了大规模的、高速度的地质勘探工作。

当时,我被分配在119队,作为石油工业的尖兵,勘探队员们为了完成任务,我们组八个人又分成几个小组分赴各区,我组在我国最西北边陲的陆梁地区。

环境是恶劣的,戈壁沙漠,不毛之地;鸟也不飞的死亡之地;气候是异常的,变化多端,日夜温差大;工作是艰苦的,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每天至少要工作15小时以上,在戈壁、沙漠、丘陵区域里跑七、八十里地,凌晨一般是3点起床4点出发,5磅的行军壶每人一壶水,2斤馒头,一张标有各级测绘点的地形图,一个罗盘,一架望远镜,一把行军铁锹,一只地质郎头,把个大背包装得满满的,总重约十几斤,完工后还要加上一.二十块岩石标本,完全是步行到工作区。

晚上10点多钟才回到帐蓬,有时到12点。如果在天黑以前赶不回来常常迷失方向,在茫茫戈壁的黑夜里找不到测绘点,找不到回家的路,不知自己所在的位置,有时转来转去又回到原地,甚至就地过夜,地质队员们把这叫做当团长。

一次,我组三个人为了超额完成任务,多跑了几个点,不知不觉的夜幕悄悄地降临了,无法目测到标杆,只有用微弱的手电筒光在图上找了个测绘点,按罗盘指的方位向那点奔去,虽然极累,但信心很足,根据步测距离应该到了。然而却没有找到测绘点,因为野外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在没有导向的情况下,夜里徒步行走往往是自然的偏向一方,加之测距不准,显然我们是走偏了!我用望远镜四处瞭望,突然发现一架黑乎乎的一级三角架,顶天立地地屹立在眼前,在黑夜里令人发指,想看又不敢看。

我们急忙奔向三角架,约走了个把小时才到三角架,突然不知是什么东西"嗖"的一声从架子上跳下来跑了,我们都吓了一身冷汗,毛发直竖!从三角点上的标号我们知道了,距帐篷还有十几公里地。天哪!生死在考验着我们啊!就是在白天平地上也要走两.三个小时!这时,没了干粮,没了水,精疲力尽,气温也在急剧下降,漆黑的夜看不到前途;狼也不断地嚎叫,听声音不是单只狼,这是最让人恐惧的,如果遭到狼袭,谁也别想活!

都不免恐慌起来,他俩都比我小,好像我成了他俩的保护神!我和他俩商量,买买提尼亚孜是维族,壮胆说,不怕,点起火来!可是在这不毛之地哪来的柴火!小许让我快想办法,我感到必须坚定信心才能活下去,我说"咱们不能坐视待毙,必须坚持往回走!于是,我们几个人抖擞精神,用罗盘找好方向一步一步地向家走去。

走了约两个多小时,突然发现右前方似星星一样的一个亮点,似灯光,又像鬼火,似动非动。不管是什么,总算有了亮光。我们象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惊喜起来,这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鼓舞。小许打开手电筒,试探性地向那里发求救信号。

果然,那边也发来应答信号!灯光越来越大,渐渐听到了汽车马达声。不管脚下是什么路,奔跑似的到了跟前,一看果然是一辆吉斯车,真是喜出望外!在这黑暗的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上,对我们陷于绝境的人来说,无疑是得到了生的希望!一问司机师傅,才知道是到某地送料的。

司机告诉我们:大约八、九里地远的地方有一盏灯,可能是你们的帐篷。我们又走了大约一个来小时看到了那盏灯,灯在不停地晃动着,是打的招回信号,我们高喊大刘,果然远远传来了大刘的声音,那高昂的声音在夜里是那么悠扬,那么动听,那么激动人心,那么令人心花怒放!我们忘记了疲劳,跑步似的回到了家。这时,已经是下两点了!

本想狠狠地睡一觉,恢复下体力;但是,我们这几个人只睡了一个来小时,大刘做好饭就喊起床了,这一、两个小时就像霎那间一闭眼就过去了,怎奈大刘不住声地喊叫,我们只好用唱歌来假装起床。眼镜小孙比我们回来的早一点,其实他也没睡够,小孙是的本科生,很活泼,精瘦干练,精力充沛,为人热情,他为了表示我们已经起床,在被窝里领头高唱歌曲。当时唱的歌曲是《社会主义好》《真是乐死人》,翻来覆去地唱,一遍又一遍。

因为没有别的歌曲,只有唱这时代歌曲,也只有唱这歌曲才算跟上时代。我和小许也迷迷胡胡随声附和,又困又累,浑身像散了架,嘴里哼着就是赖着不起,有时哼着哼着又睡着了。我们嘴上“哼着”,大刘却不停喊叫,不得不起床;当我们起来时,组长也是才从帐篷里懒洋洋地钻出来。这时才四点多钟,东方已经发出了鱼白色的光亮。

我们工作的陆梁地区,是个含油远景很大的区域。2006年,在克拉玛依参加了同学聚会,准备去陆梁,笔者因故没去成,经同学介绍:陆梁地区经过石油人半个世纪、前赴后继的勘探开发,大规模的建设,已经成为亿吨级的大油田,为中国工业大发展输入了黑色血液。

作者简介:邢玉岭,男,1935年生人,山东临邑西街人,共产党员。新疆工学院毕业,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等地质工作,高级工程师,参加过几个油田的会战,于中原油田退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