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研调剂,这几个焦点问题你一定要知道

 我是明珠絮语 2022-02-26
明珠絮语-教育|美文|人生感悟
联系:mingzhu786(转载)hbliuchanghai(商务)
mingzhudz(读者)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考研分数出来几天了,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国家线估计还得等些日子才能公布,但每年的国家线都差不太多,只有两类同学才需要关心:
一是考试分数在往年国家线上下的考生;
二是目标院校往年录取分数线就是国家线的考生。
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现在看看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招生人数、面试比例和自己的分数位次,就能估计出自己的希望有多大。
排名靠前、希望很大的,要一心一意做好面试准备(个人估计,今年可能和去年一样,线下和线上面试并存,要看具体院校的安排)。
那么达不到面试线或者排名比较靠后、面试把握不大的同学,应该开始准备调剂了。
在考研人数逐年增加,竞争压力不断变大的情况下,能调剂到一所差不多的院校,早一年上岸,也是不错的选择。
本文介绍一下在调剂过程中的几个焦点问题,供有需要的同学参考。
02
一、如何知道调剂资源。
调剂是一场信息战,你需要先知道哪里有调剂名额,才能有的放矢。
很多时候,不是你的分数不能上研究生,而是你不知道你的分数可以上哪儿的研究生。
去哪儿找调剂信息?首先当然要上研招网、小木虫之类的专业网站,那里是研招信息的聚集地。
其次,可以去你心仪院校的网站或公号上查询,上面一般都会公布。这个工作量可能有些大,有大海捞针的感觉,但得到的是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
当然,如果你有明确的目标,而且那里恰恰有熟人,也可以帮忙打听一下。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各院校调剂信息公布的时间不同,有早有晚,上述工作可能需要不断重复做。
所以,我们可以先查一下往年的情况,一般来讲,需要调剂的院校年年需要,比如查到某院校往年都有调剂名额,今年就算没有公布,也大概率会有,需要重点关注,也可以打电话或给研招办发邮件询问。
总之,不要怕麻烦,你掌握的信息越多,选择面越大,将来越主动。
03
二、有没有学校歧视。
我觉得有。
歧视是无处不在的,方方面面都有。
比如长相,我们找对象谈恋爱,是不是漂亮的、帅气的会更占优势?
在马路边搭车,美女要比丑男成功的概率大很多。
据说有研究发现,在职场,长得漂亮的人平均工资都比长得不漂亮的人高不少。
学历也是如此,不管是考研、调剂还是将来的招聘,一般确实名校生更受欢迎。
这其实很好理解,一般来讲,名校生的见识更广,受的学术训练也更正规,同等情况下综合素质肯定更高一些,当然也就更受青睐。
在这方面,有的院校明显一些,有些院校并不明显。有人曾经做出过总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避免掉坑。
但总的来说,只是一个名校的本科出身还不足以占尽先机,大家将来还是靠实力说话。
学校出身不能改变,现在能改变的,只能是面试时的表现。
最后能够上岸的,一定是表现相对突出的那一个。
04
三、要不要“脚踏几只船”。
答案是:一定要!
在选择调剂院校时,尤其在联系和筛选阶段,一定要“大面积撒网,重点培养”。
也许有的同学会有“负罪感”,觉得联系了最后却没有去,对不起人家。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调剂本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在挑学校,学校也在挑学生,你可能拒绝人家,人家也可能拒绝你。
这一点,相关院校的经验足够丰富,也都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如果你有了更好的选择,大多数被拒学校和导师都会理解,有的甚至还会对你表示祝福。
恶语相向的人极少,即使有,也是怪他素质低,并不怪你。
05
四、一定要做好规划。
调剂窗口开放之后,你一次最多只能填写3个复试院校。
提交之后,你的志愿会被锁定1236个小时,这时候再出现心仪的院校,也只能等这边至少先复试结束一个后才能再填。
所以,在千挑百选的那么多院校中选择哪3所,要在调剂窗口开放之前就做好决定。
做决定时,要考虑目标院校复试的方式(是线上还是线下),复试的时间(会不会相互撞车),喜欢的程度,被录取的可能性,等等。
经过复试,如果你的成绩不错,符合录取条件,会收到招生单位发送的“待录取通知”,你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确认。
一般时间要求都特别紧,比如几个小时。
此时,是你最后做决定的时候。
一旦确认,则表示在该院校调剂成功,同时也失去了其他院校的调剂机会。
06
总之,考研调剂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工作量大,心里没底。
但凡事必有因果,谁叫你没考好呢!
退一步想,现在有调剂的机会,总比彻底无望强。
现在把工作做充分,照样有可能上一个理想的院校。
记得去年有家长朋友和我说,她家的宝贝闺女,居然调剂的院校比第一志愿还好!
这是概率非常小的情况,但也不是没有。
如果你今年的考研分数比较尴尬,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一点点帮助,也祝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能有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