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大一统体系:经方六重境之初识燮理焦腠境(一)

 东山威夷 2022-02-26

救逆降龙境主要是在厥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到此阶段,基本上已经涵盖了伤寒六经病证。

文章图片1

我到这个阶段后,又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依然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

有一个小伙子,肠胃一直不好,经常肚子疼,有时候也拉肚子。人比较高瘦,舌苔也不厚,脉稍无力,综合各方面的指征,都符合小建中汤证。

文章图片2

我给他用小建中汤为主的方子进行治疗,也有一定效果,其间也随证用过一些扶阳的方药,如理中汤。但是这个小伙子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第一个就是他面白但嘴唇一直很红,舌色也不淡。,刚开始以为是太阴病中焦的运化升降失司导致虚阳不能下行,但是按这样的思路调理一直没有达到目的。

第二个是他的脉并不是总是弱,有时候还相对有力。

这个人治了很久,虽然有效果,症状有减轻,但还是没有达到彻底治愈的程度。

当然病人本人对疗效是满意的,毕竟我给他治疗的效果,比其他地方治的时候,感觉还要好很多。尽管如此,我自己感觉还是有些问题,总是觉得解决的不是很理想。

文章图片3

太阴

还有一个女病人,青年女性,咳嗽、咳黄痰,舌红,苔黄厚,时有胸闷、心慌、气短半年,时轻时重,多方求治不缓解。我一开始用了麻杏甘石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这样的方子,略有效果但不是很理想,后来加用控涎丹,还用过小陷胸汤,虽然也有效果,病情也改善了,但还是不很理想。这个人舌红苔腻,脉有点滑,自诉平常只要吃点感冒类中成药,就会感觉好受一点。

文章图片4

这样一些病例经历多了,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温病学。

本来我走到方证相应境、经方扶阳境、救逆降龙境的时候,内心里还是排斥温病学的。好多学习经方的人,走扶阳路线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会对温病学产生一种天然的排斥,表现相对突出的大家有黄元御、倪海厦等也是这种观点。到极致的时候,倪海厦甚至认为,汉唐之后就没有真正的中医了,温病派就是庸医的代名词,温病学的诞生是中医的没落。

文章图片5

倪海厦

黄煌教授,最初学医的时候接受的是孟河学派的医术,但因自觉疗效不理想,然后机缘巧合在日本学习了经方方证。

综上所述,从事经方医学和扶阳医学的医家,在他们从医生涯的某个阶段,都经历过对温病学派的一种本能的排斥。由于我受到这些医家的影响,遇到这些困境的时候,虽然我想到了温病学,但还不足以让我真正产生深入研究的动机。

文章图片6

但是后来的一个病例对我有很大的触动。这个病人是一个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咳嗽,咳黄稠痰,痰中带血,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滑。

这种脉有些滑的感觉,但又不是很有力,按之甚至有些柔软的感觉,我把它称之为濡滑脉。

对这个病人,我刚开始想到的是用《伤寒论》中的麻杏甘石汤为基础,合桔梗汤入手治疗。正要拟方的时候,突然想探究一下这个病例的病灶、病性到底是什么?

因为有之前的部分教训,我就想能不能从温病学中借鉴一点思路来进一步提高疗效。温病学派中,针对肺系温病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理念,就是讲究清轻宣透,加一些清轻疏利的药来治疗,于是我就把芦根、竹茹、杏仁、瓜蒌皮、连翘这类型的药加到原来的方剂中。没想到这个病人效果出奇的好,自从服药以后,症状一天比一天缓解,基本一星期左右就没有明显的症状了,而且这种缓解状态一直持续了好了几年。

文章图片7

竹茹

再说慢性咽炎,咽部有异物感,可导致的长期的干咳,频频做清嗓子的动作,但往往无痰或少痰。这样的病人,经方学者往往最容易想到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来治疗。

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紫苏、茯苓、生姜组成,我最早用这个方子治疗的是和我同村的一个中年妇女,大约40来岁。当时的症状就是咽喉堵的感觉明显,痰多,腹胀,白胖大苔腻,脉弱。辩证大概就是脾虚痰湿为主,另外有些肝气郁滞,用半夏厚朴汤合理中汤治疗,效果特别明显。

文章图片8

但大部分的慢性咽炎,主要表现是嗓子干、少痰,舌苔也不厚,嗓子里总是感觉到干,但不清爽,要频频做清嗓子的动作,脉也不是很弱。换句话说,就是脾虚湿盛的症状不是很明显,相反,还有些阴虚津亏的表现,这种情况下,半夏厚朴汤效果就有限,我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反而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有一年我到一个县中医院下乡,第一次去的时候,那个医院的院长跟我说他手头正好有几个病人,让我给看看。其中有一个女的就是一个咽部、颈部异物感的病人,另一个男的主要是耳鸣耳聋。

这两个病人均已在其他地方看过,无明显疗效。耳鸣耳聋的,我根据脉证以五苓散为主;咽部颈部异物感的,我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最后这两个人效果都不错。院长对我的疗效有了信心,以后病人陆陆续续就多起来了。

但后来在进一步运用的过程中,我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缓解颈部的异物感似乎更明显一点,但是用于缓解咽部的异物感总是感觉不太理想。特别是对于那种慢性咽炎,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咽部就是感觉特别干,粘膜都要贴住的感觉。对这种情况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效果还是没有达到我的要求。

文章图片9

最后,我在《温病条辨》中看到一个焦宣痹汤,由郁金、射干、淡豆豉、通草、枇杷叶五味药组成,你看这些药,平常我们都不怎么重视它们,都是比较轻的药,但用到这个病上,再根据辩证进行加减,实际效果就有了很大的突破。能想到用这个方子治疗慢性咽炎,我还同时受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刘英峰老师的启发,他是姚何生的弟子。之后我治疗咽炎,就经常用这个方子,效果比较理想。

文章图片10

刘英峰教授

对这个方子深入思考后,我不由得想既然方名叫“上焦宣痹汤”,那它到底宣的是哪个部位的痹,上焦的本质又是什么?

还有,在治疗外感咳嗽的过程中,我自己总结了一个方子,我把它命名为“麻杏散三三汤”,主要由《伤寒论》中的麻杏甘石汤加三仁汤中的杏仁、白蔻、薏苡仁和三子养亲汤中的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文章图片11

用了好多年,总体上效果还不错,但有些情况下效果会差一点,一是冬天刚来暖气那几天发病的咳嗽,二是暑天,七八月份,以不恶寒,发热汗出为主的咳嗽。前者属于燥咳,后者属于暑伤肺络,都需要有专门的方法去治疗。

文章图片12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人总感觉到上肢、手指憋胀,头部憋胀,胸部胀闷,同时两个手的寸脉特别滑大,滑而有力。治疗上我用过葛根汤、竹叶石膏汤、苓桂术甘汤,也用过柴胡桂枝干姜汤,但最后我发现不管用什么对证的方子,只有加上指迷茯苓丸后才有特别明显的效果。只要是两手寸脉特别滑,又有上焦憋胀为主的症状,就用指迷茯苓丸。

文章图片13

茯苓

但不是单用,往往是有表证的时候配葛根汤,有肝郁的时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前两天就有一个病人,就是早上起来两个手发胀几乎握不回来,怀疑他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但类风湿因子化验是阴性。就用葛根汤加指迷茯苓丸,吃完几付症状就缓解了,昨天来复诊还是原方继续服用。

指迷茯苓丸的成分是茯苓、枳壳、半夏、芒硝、生姜。这个方子的方歌为: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指迷茯苓丸最好使用丸药,用姜汁为丸。可以用中药配方颗粒,但最好不用水煎剂,若用水煎剂,则风化硝、姜汁等使用皆不如法,故疗效不佳。

这只是一些零散的病例,但把这些问题汇总到一起考虑,它们就都指向一个问题:

这类症候的病位在哪儿?

病机本质是什么?

经方、时方以及个人经验方在处理这些情况时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