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北佛踪(10)

 龙井问茶土老帽 2022-02-26

十、四川博物院

来到成都,已近日暮,开始堵车,这是在川北自驾遇不到的问题。回到都市中,回到熟悉的生活节奏中,并没有任何不适。这次在成都中转,我只去川博一处,干脆就住在川博自己的宾馆里。浣花溪旁很是安静,房间不大,却藏着很多小心思,比如自制的寒潭飘雪,比如床头准备的檀香,总之我很喜欢这份文博气息。夜里预定了九眼桥的廊桥餐厅,尝一尝改良川菜。雨越下越大,却浇不熄两岸的灯火。餐厅就开在廊桥内,很别致,可以看得到来来往往的行人。店里的布置很现代,只有各色各样的泡菜透露出川菜的信息。我点的是主厨套餐,大致分成四段。第一段是前菜配宁夏粉红气泡酒,第二段是主菜配法国勃艮第白葡萄酒(配笋壳鱼)和西班牙红葡萄酒(配和牛肉),第三段是主食、小菜配普洱茶,第四段是小吃、甜点配甜白葡萄酒。总体而言比较平淡,没有太多惊喜。

一早进入川博,先看《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良渚申遗成功,三星堆开展新祭祀坑的考古发掘,让长江文博热度不减,特展正逢其时。特展通过对先秦时代长江上游(巴蜀)、中游(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地楚国及其它方国)与下游(吴越)青铜器的梳理,并与黄河流域青铜器比较,辅以其它典型文物,试图以青铜为线索展示先秦长江流域的文明特色。立意颇高,但概念有些牵强。在中国,青铜文明是以黄河流域的二里头、二里岗为中心向南方传播的,即便是新奇瑰丽的三星堆,其青铜冶炼技术也源自商地。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的青铜文明传播路径并不相同,且彼此之间影响并不大,相反与中原关系更紧密,所以提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概念并不准确,还是将中国青铜文明作为整体更恰当。

(新出土的三星堆金鸟)

(新出土的三星堆铜跪坐人像)

(新出土的三星堆铜小立人)

长江上游的青铜文明以巴蜀为代表,正是川博的强项。三星堆、金沙、新都开明王墓代表着古蜀国的不同时代,其中三星堆最令世人惊叹,独树一帜的青铜神人、神树令人过目难忘。本次展览三件最新的三星堆考古发现——金鸟形饰、铜小立人和铜跪坐人像。跪坐人像前所未见,感觉像一个基座,扬起的头辫和夸张的双手之间似乎可以放件东西,也许是屏风?人物的表情和衣饰均很清晰,我360度环绕欣赏全无死角,真是件难得的文物。金沙时期的青铜器要弱一些,玉器和金器更突出。新都马家木椁墓是四川所发现等级最高的春秋战国墓,椁为甲字形木椁,棺为独木船棺。出土多组五件成套的青铜器,有列鼎和列鍪(mou),还有铜斤(一种工具,类同于斧)、铜削、铜匕等等,感觉是中原礼制在蜀地的承继与发展。铜鍪是巴蜀最具地域性特点的青铜器,秦灭蜀后,传到全国。四川盆地的东部是古巴国,巴国为姬姓,与周王室有宗亲关系,属于封国体系,所出青铜器具更接近中原风格。巴国领地原覆盖汉水上游,后被楚国蚕食,只剩重庆一隅,在战国后期不断与蜀国融合。开明王墓出土一枚铜印,四川多地也有战国铜印发现,印面图文独特,与许多兵器上所刻的符号至今都无法解读,被称作巴蜀图符。巴蜀青铜器上的图案写实且丰富,比较突出的有狩猎纹、水陆攻战纹。

(新都马家木椁墓)

(古蜀国青铜器)

(古巴国青铜器)

(巴蜀图符)

长江中游青铜文明展区内容比较驳杂,大致分为两条线索。一是商代青铜文化向长江流域的传播。商文明的南传从盘龙城开始,开发南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取铜资源,湖北大冶铜绿山就有商代冶炼遗址。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器与二里岗类似,酒器很丰富。同展的绿松石镶金饰件,让我想起二里头的绿松石龙,说明二里头、二里岗和盘龙城有相同的文明传承。赣江流域的吴城文化也是商代遗址,附近有瑞昌铜岭铜矿,代表性器物出土自新干大洋洲商墓,数量之多堪比殷墟妇好墓。大洋洲青铜器上多出现虎的形象,例如展出的方鼎立耳上就各卧着一只虎。湖南地区有较多殷商晚期青铜器物发现,动物造型既多且精,一件不大的象尊非常写实。铜铙(铜钲)也是这一地区常见的青铜器。二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方国的青铜器物。说到长江中游的诸侯国,我第一想到的就是曾国,湖北省博物院的曾侯乙墓令人惊叹。曾国的历史不见于史书,却从一系列考古发现中整理出完整的世系。曾国青铜器铭文中出现“金道锡行”,指的就是春秋时期曾国守护从南方往中原输送铜资源的通道。曾在穆穆曾侯展上见过的曾侯丙圆鉴缶今又相遇,三间相套的精巧器型,斑驳陆离的绿松石镶嵌,依旧让我惊叹于古人的铸造技艺。安徽地区的蔡国和群舒国(舒鸠、舒庸、舒蓼等国)青铜器我第一次见到,有盖子的兽首鼎很别致。楚国最终成为长江中下游青铜文明的集大成者,造型奇诡,纹饰瑰丽,是商代青铜文化最好的继承者。荆州博物馆带来的人骑骆驼铜灯让我不禁恍惚,在舟楫往来的水乡泽国怎么会出现沙海之上的骆驼。“兵辟太岁”铜戈上的神人脚踩日月,耳贯双蛇,手抓双兽,竟有苗家的气息。还有铜熏,也是北方少见的青铜器,楚地烟瘴多,熏香可祛瘴。上古中国多用香草等植物熏香,燃烧时需要通风透气,铜熏就被造得玲珑通透。楚文化的想象力不仅体现在青铜器上,也在玉器、漆器上彰显。见过不少玉覆面,多是散件玉器组成,整块玉雕出的却少见,头发眉毛胡子都被写实刻画的更少见,应是葬玉习俗的早期样式。荆州博物馆的漆器非常精彩,彩绘龙凤纹豆、鸳鸯形彩绘纹豆有着与青铜器不同的柔美曲线。

(盘龙城青铜器)

(新干大洋洲青铜器)

(湖南地区商代青铜器)

(蔡国青铜器)

(群舒国青铜器)

(曾国青铜器)

(楚国青铜器)

(楚国玉覆面)

(楚国漆器)

长江下游展区以吴越为主。鸳鸯大口尊、鸟盖铜壶出现的水禽形象,很有水乡特色。带流铜甗、人面纹錞于都与其它地区的同类器物有所区别。按史记所载,吴国与周同源,姬姓;越国则是大禹后裔,姒姓。虽都来自北方,却逐渐发展出与黄河流域不同的样式、图纹偏好。如甬钟上出现的鸟虫纹,铜鸠杖上出现的踞坐人俑等等。人俑断发纹身,正是史籍所载的越人形象。最典型的吴越青铜器是剑,复合剑体、菱形暗格纹、剑首同心圆是其“三绝”。越王州勾剑至今几无锈蚀,其上的错金鸟虫篆依然清晰,可见当年的铸剑防锈技艺高超。原始青瓷始见于商,在吴越之地繁荣发展,与后世越窑青瓷传承有序。

(吴国、越国青铜器)

(吴越青铜剑)

(吴越青瓷)

大展第三部分的题目是多元一体,希望体现各地青铜器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但从我的观展体验而言,有些散乱。首先是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相互影响,比较典型的是楚风东渐,这与楚国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密切相关。其次是长江与黄河流域青铜文化的南北交融,通过宝鸡的鱼国、汉中的城(城固)洋(洋县)青铜器群、彭城竹瓦街青铜窖藏来反映,文化的往来与古蜀道的交通重合。大展的尾声是秦灭六国、天下一统,秦公镈钟既有北方青铜器的礼制规范,又有南方青铜器的瑰丽装饰。不过我想说,此时青铜文明已然衰落,承载不起文明统一的大任。展览是用展品讲故事,素材很重要,立意更重要。青铜器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在本次大展中得以体现,立足长江,展望中国。比长江流域青铜文化更重要的母题是中国的青铜时代,礼制与青铜的结合创造了中国璀璨的青铜文明,在世界青铜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我的思绪飞得更远,联想到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三种金属是青铜、铁和白银,它们的冶炼技术发源地都不是中国,却在中国达成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青铜艺术和白银经济。

(城洋青铜器)

(鱼国青铜器)

(茂县出土的青铜器)

(楚风东渐)

(秦公镈钟)

看完特展,我继续浏览常设展,可惜遇到展馆调整,只看到汉代陶石艺术、张大千书画和藏传佛教文物三个馆。其中我最喜欢汉代陶石艺术馆,四川石刻写实细腻的传统从崖墓开始绵延不绝,四川艺术灵动鲜活的风格自陶俑以来生生不息,它们同处一馆,交相辉映。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画像石,馆中石刻与拓印同时展示,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内容。四川画像石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常见的神话、宴饮、楼阙、车骑,还有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采盐、舂米、庖厨、耕战不一而足。而且笔触细腻,形成地域性特色。画像石盛行于汉代的祠庙、墓葬间,在山东、河南、晋陕、四川等地发现最多,是中国图像艺术从附属装饰走向独立主题的重要过程,从中可以看到本土文化的审美基因。我这一路都在看佛教美术,看西来的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何为中国化,就是中国审美的注入。中国审美是什么?在哪里?就要在先秦、两汉的艺术中去寻找。

(汉代石人石兽)

(石柱础)

(汉代陶楼)

(汉画像石)

(崖墓石刻)

(汉陶俑) 

川博是我这次川北寻访佛教造像艺术之旅的终点,为了庆祝,就用一顿陈麻婆画上句号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