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群峰|老照片故事——一张老照片引发的回忆

 唯我英才 2022-02-27

​     这张照片是我高中毕业于保定四中的见证,记载了我人生中的一段岁月,近50多年过去了仍旧保存完好。每当我见到这张照片,就会不由自主地我回忆起少年时的读书生活。

  我家原在老城区粉房胡同居住。1951年秋,父亲用自行车推着我,将我送到附近的淮军公所小学去读书,并将我交给了年轻的尤老师。尤老师是父亲朋友的妹妹,就这样我不到6岁就进了小学读书。

  这年秋冬,由于扩建体育场的需要,故将粉房胡同全部拆平,我家因此搬到了北大街居住。但我未转学,淮军公所小学是我的启蒙学校。

  学校坐落在李鸿章大祠堂南门东侧路北,与祠堂只有一墙之隔。校门口有高大的台阶,上台阶穿过门洞就是校园。校园共分两套四合院、8个教室,还有教工办公室等。据了解,该校原是大祠堂的东南院,民国时期改为新学堂,故称淮军公所小学。现在该学校旧址尚存,但老房子已拆,建了新的教学楼,是一家幼儿园。我的启蒙老师尤老师早已过世,三四年级的班主任也已过世。

  初小毕业后,我被分到仓门口小学上高小。该校坐落在当时的永华南路南端路东,与保定女子中学相邻。经考证,该校是民国初年由清苑县仓库改建而成,故称仓门口小学。学校占地八、九亩,有大操场、大礼堂、音乐教室和四套院。幼稚园和兔舍占了一套院,其他三套院计18个教室,在当时,此校属市内一流高小和附属幼儿园。1956年下半年,学校又增设了初中班,变成了一个学校三块牌子,同时学校更名为永华南路小学,并加了两块牌子,附属幼儿园和附属初中班。现该校校址已不复存在,新校舍易地重建在兴华路上。我们的班主任范迎瑞老师,保师毕业,由于教学严谨有方,升学率高(高小考初中),1959年曾被评为省、市劳模。他在2019年过世,健在时还能叫得出我的名字。

  6年的小学生活一晃而过,我也即将开始上初中了。记得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中学习好,二中不好考,三中搞对象,四中来回跑,五中地方少,六中长满草,七中在西郊、八中未建好……到现在我也想不起来当时我是怎么报考的四中。

  保定四中就是现在的莲池区职教中心,占地100亩。当时的校园是1954年建的,分为高中低三级地形。进入大门后,笔直的校园马路两侧分别是教师办公区、教研室、学生宿舍、兔舍、花房、音乐教室、植物学试验场。顺马路下坡为教学区,教学楼前后各有平房教室6个,还有动物实验室、图书馆。穿过楼房再往前下坡,中间为水房,水房前头是大操场的主席台。操场内有400米跑道,水房东侧为体育器械区和4个篮球场。水房西侧为教工宿舍、伙房、餐厅和仓库,全校共计28个教学班。现在的校区除了大操场依然如故,其余均成追忆。

  我在四中读完了初中后又报考了该校的高中,整个中学6年都是在此校度过。1963年高考,我班54名同学(一女同学未合影),考上26人,28人落榜。我是落榜生之一,不过还好,正当新生开学之际,有两所中专学校来校招生,学校推荐我们班14名同学上了中专,不久又有4名女生上了邮校、银校和师范,还有7名同学直接参加了工作,两名同学上山下乡支农了,大家就这样各奔东西。

  如今我的初中班主任已去世,但高中班主任宋老师仍健在。当年意气风发的同学们奔赴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如今都已白发苍苍,落叶归根。现在本班的高中同学能联系上的只有30多名,最大的同学80多岁,最小的是我,也70多岁了。

  1965年5月保定电校毕业后,我就奔向了祖国的三大线——贵州六盘水地区,10年后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保定,直至在保定电力修造厂(原列电)退休。

 (作者:郝群峰   编辑:苏若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