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 | 诗词赏析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2-02-27

 

  • 立冬 |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古诗赏析
  •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看到这句诗,忽然想到赵翼的“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说来也怪,诗人们每当心中有化不开的浓愁时,总会把气撒到身边的自然物象上,于是,明月因无情会被“恨”,秋风因爱管闲事而被“怨”。不过袁凯就“公正”得多,他说“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当你看到行人满头白发时,不要感到讶异,因为异乡处处皆是秋色,行人是自己愁白了头。

来看这首《淮西夜坐》:

淮西夜坐

袁凯 〔明代〕

萧萧风雨满关河,

酒尽西楼听雁过。

莫怪行人头尽白,

异乡秋色不胜多。

简析

@古诗词赏析

袁凯,元末明初诗人,早年在元朝做过府吏,博学有才辩,因作《白燕》诗而得“袁白燕”之美名。元朝灭亡后,在明朝出任监察御史,官位虽不高,权力却不小。据《明史》记载,监察御史“代天子巡狩,……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作为“天子耳目”,袁凯自然成了皇帝近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而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以猛治国”的残暴之君(虎)。因此,这个高危工作,袁凯做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只想辞官回家——“缅怀息心侣,遗世在云山。焉能从之去,逍遥丛桂间”。

可在当时,做官危险,辞官更甚。有退隐之心,在朱元璋看来,那就是不愿为朝廷效力,这样的人结局更惨。袁凯深谙此道,只能另辟蹊径——装疯卖傻。总之,为了骗过朱元璋,他戴狗链,匍匐篱下吃猪犬之食,终于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

《淮西夜坐》大致作于袁凯为官期间。“淮西”是朱元璋老家(淮西濠州钟离),也是朱元璋发迹之地。这里曾诞生过一支战斗力极强,称霸长江中下游,并将蒙元驱逐中原的队伍——“淮西军”。军中将臣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淮西勋贵”。明朝安定之后,淮西功勋拉帮结派,陷害忠良,违法犯政,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在此情况下,袁凯于“淮西夜坐”,心中是何种滋味呢?

“萧萧风雨满关河”是眼前实景,但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是监察御史的唐朝诗人许浑留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袁凯大概也有同样的担忧吧。

次句“酒尽西楼听雁过”,写人物的活动,“酒尽”暗示心情不佳,“听雁”则进一步加重愁绪。为何而愁?“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异乡的秋景(风雨萧萧、雁过西楼)太纷繁,像极了行人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愁多而头白,古来之人皆如此,故曰“莫怪”。言“莫怪”,其实外人已经产生了讶异,反过来更凸显出头之白、愁之深。

此句现在可用来抒发异乡游子想家心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