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潍州】潍县古城遗迹(二)

 qinzhongqing 2022-02-27

潍县地区设行政建置始于汉代,历有平寿县、下密县、潍州、北海县等建置称谓,那时的治所城址,在后来的潍县城以西,并不是紧靠白浪河修建,约在隋末唐初,才东移至白浪河西岸。

潍县故城在历史上有两大主要功能,首先是预防战事,保障城内安全。有了政权的稳固和居民的安定环境,才能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防御战争,是历史上所有城池构建的第一要义。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军万余步兵、三千骑兵围攻潍县三个月,轮番用“红夷大炮”轰击,几百架云梯攻城,县令周亮工率众拼死抵御,迫使清兵无功而退。全城军民誓死保卫家园是获胜的主要原因,而城墙的高大坚固厚实,也发挥了关键性的屏障作用。此后如捻军起义、清末民初军阀混战中,也发生过规模大小不等的战事,多次兵临城下,皆因潍县易守难攻、坚不可摧而无一次破城而入。于是有了“潍县石城,可抵十万雄兵”的美誉。只有解放战争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以突破潍县坚固的城防为重点,用猛烈的炮火和炸药,将高大厚实的城墙轰开缺口,才攻入城内,因而成为“攻坚战”的著名战例。

文章图片3

潍城南门(安定门)与高大的城墙

潍县故城的另一个功能则是防汛防洪。早年间,大雨季节,城中因筑城时取土沿马道留下了十几个大湾,如荷花湾、撞钟院湾、南宫湾等会大量存水。但是临湾的城墙根处,建有排水暗沟,有闸门,城里水大时可开闸排到城外月河中。而如果城外的月河河水猛涨,但因为有城墙相隔,大水不会漫进城内,有效地保护了城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郑板桥在《潍县永禁烟行经纪碑文》中写道:“乾隆十四年三月,潍县城工修讫,谯楼、炮台、垛齿、睥睨焕然新整;而土城犹多缺坏,水眼犹多渗漏未填塞者。五六月间大雨时行,水眼涨溢,土必崩,城必坏,非完策也。予方忧之,诸烟铺闻斯意,以义捐钱二百四十千以筑土城,城遂完善,无复遗憾……”据道光二十八年《修城碑记》载,潍县城墙东墙内外皆石,南西北墙外石、内三合土。郑板桥所指土城,即南西北三面的内墙。以上碑文足以证明,城墙的防汛防洪功能,也是十分重要的。

上世纪50年代初,拆除城墙与白浪河水患治理两项工作同时交错结合进行,拆除城东墙的土石,修建了白浪河城区段两岸的防洪堤坝。之后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原有的两城城墙和东关围墙,在二三十年内被陆续拆除,在其原址上开辟道路,营建新楼区,城内外连成一片。1953年9月,国家水利部长傅作义来潍视察时,曾提出“拆除旧城墙不利于防汛”的建议,因而使东关坞临白浪河的西墙,从南到北得以保留,至今犹在,修整后的西墙及仿原样重建的“奎文”“通济”两座城楼,成为临河旅游的景点。
1982年开通向阳路拆除潍县故城主城(西城)的北墙时,市领导建议路两边各留十几米左右两段城墙土坯,砌石加以保护,成为历尽沧桑的千年古城仅存的原貌遗迹。这两段老城墙也成为后代追寻潍县故城踪迹的唯一去处。要想探寻县城故址的位置,县城大致在今和平路—胜利西街—月河路—东大街、月河崖街方框内。而东关坞原址,则在沿原西墙南端的胜利西街折向潍州路,再折向福寿街,至西墙北端的范围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