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学勇: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爱——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2-02-28

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爱

2021年11月14日

反复读过这则案例,(班主任之友公众号案例链接:案例评析:黑板报风波【征稿】总觉得有哪里不舒服,仔细思量之后,似乎看似圆满的结局之中,隐含着些许的遗憾。

因为老师自作主张,否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引发了师生的冲突。其根源不在于“临阵换帅”,也不在于擦掉了学生的作品,而在于缺乏提前沟通,没有充分听取学生的看法。

黑板报一拖再拖,一再催促之后,草草应付了事。难道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应付吗?当他们愤怒地向老师抗议时,一定也是有点心虚的。可是,那又为什么无理也要争三分呢?其实,这和学生的年龄段有一定的关系。

初二的孩子,大都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强调自我,渴望别人的尊重,用老百姓的话说,个个都是“顺毛驴”。有事商量着,有话好好说,他们可能答应的就比较痛快,也乐意按照大人的建议去做。

但是,如果大人语气不好,方法不对,就算你说的是至理名言,他们也不听——我知道你说的都对,但就是不想按你说的去做。

案例中两次提到阿仪的泪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自作主张擦掉“欣仪组合”的作品时,她愤怒地向老师表示抗议:“你怎么就觉得不好看?你也不问问我们,那是我们的劳动成果!”眼里噙满了泪水。

当老师为了弥补自己对学生造成的伤害,给几个学生发大苹果的时候,“阿仪也笑了,但眼里仍噙着泪水。”

阿仪两次流泪,原因却是天壤之别。第一次是觉得老师不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心生不满;第二次是为老师真诚的歉意心生感动。从这两次流泪,我一点也没有看出阿仪有“偏执、强迫倾向”。相反,我觉得阿仪是一个真性情的孩子。

感觉到自己受到不公时,大胆表达自己的不满;别人真诚道歉时,又会感动得泪意横生。这不正是一个孩子应该有的真实状态吗?说她是“三级三类心理问题生”,我觉得是有点小题大了。

从叙述中看,阿仪几个人还是非常乐意做这期黑板报的,而且”自信满满“,正如老师所言也是“费了许多心血”的。

既然如此,作为老师就应该选择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特别是全盘否定。案例中的老师就犯了这个大忌。看到几个学生办的黑板报,不合心意,便认为“这明显是在敷衍”,“心急如焚”。班上最后一节课纪律不好,也把责任归结到几个做黑板报的人身上——事实却是其他同学对答案有点吵,责任并不全在几个学生身上。得

我觉得这位老师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至少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仅凭个人好恶,就全盘否定了学生办的黑板报,没听他们解释,没有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二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把班级纪律不好的原因强加到他们身上,这显然有些草率。

诚然,这几个学生办的黑板报的确存在一些敷衍了事的成分,这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那作为老师应该怎么办?我觉得应该把几个孩子找过来,先听一听他们的看法,再提出自己的建议,让几个学生意识到黑板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主动去修改、美化。最起码不能直接武断地就一擦了事,和学生之间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个人主观意志先行,处理方式简单粗暴,这是师生矛盾的最直接原因。

对于班级纪律差的问题,更不能简单地不经调查就和几个办黑板报的学生联系在一起。桥归桥,路归路,一码是一码,绝不能混为一谈。案例中的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也不好,黑板报不合意、纪律不理想就把两个本来不怎么相关的事情扯在了一起,才导致师生冲突升级。

所幸的是,这位老师及时察觉到了自己处理过于草率,并进行了及时的补救,获得了学生的信任与谅解,有了一个看似比较圆满的结局。

闭目深思,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言行,比比皆是,而我们却并不以为然。其实,对学生的尊重,不仅仅是停留在嘴上,也不是怕“惹出安全问题甚至事故”而进行的补救和退让,而是要落实到平时一言一行上。“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人”,当成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泗水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