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骑士:不让吃肉的都是汉奸 当年我们就是吃肉打败的匈奴人

 king9413 2022-02-28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肉食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动力,肉食也能强壮一个民族,历史上的汉朝骑兵就是吃肉的强者,他们就是凭借吃肉多才打败的匈奴人,谁要是对汉军骑兵说:“是不是人必须吃这口肉,你才能活?”,估计汉军骑兵会第一时间用环首刀反驳,并大骂对方是汉奸。

文章图片3

在汉朝和匈奴的对抗历史上,肉食也是双方对抗重要的砝码,吃肉相对较多的汉军在体力上具有优势,赢得了“一汉抵五胡”的评价。和现代人的想象不同,汉军士兵尤其是汉军骑士才是吃肉较多的群体,匈奴人反而不怎么吃肉。

文章图片4

匈奴人过得是典型的游牧生活,看天吃饭,在肉食摄入上非常不足。在蒙古独立时,苏联进行了调研,得到的结论是一个蒙古牧民家庭需要200到300只羊才能保证不错的生活,此外他们还需要40到50只马和牛(游牧民贫困户的下限是50到100只羊),整个漠北高原的供养上限就是20万户左右牧民家庭。

文章图片5

几乎在与此同时(1935年),日本人也对内蒙古等地的游牧民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内蒙古一个普通牧人家庭一年消耗20到24头羊,其中10到12头羊出售换钱改善生活,只有10到12头是牧民家庭直接食用的,按照每户牧民家庭5到6口人计算,一个游牧民一年其实也就只能吃两头羊、百斤左右的羊肉。这些数字都是20世纪的结果,草原游牧经济和匈奴时代大为不同,在匈奴时代,这些数字恐怕要减半(在20世纪20、30年代内蒙等地已经有了大量农业收入,牧民的生活已经大为改善)。

文章图片6

匈奴人的主食不是肉类,而是奶制品和粮食。匈奴人的日常就是把羊奶、牛奶等做成奶制品后食用,这是因为直接挤出的奶经常会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内就能让羊奶和牛奶变质,造成严重的后果,匈奴游牧民会把先把牛奶羊奶煮开,发酵后按照一桶奶增添三到四碗水的比例添水制造奶制品。此外匈奴人还有原始的农业,汉代史书上留下了“匈奴复使四千骑田车师”、“遣左右大将各万余屯田右地”等记载,今天的贝加尔湖附近也曾发现匈奴人的村镇和谷物。

文章图片7

匈奴人的肉食来源主要是秋冬季节的牛羊,以及平时捕猎的松鼠、兔、狐、貂、獾和各种鼠类。匈奴女子也靠采集植物根茎、野果、野菜、菌菇给家庭增加副食,匈奴人的人均肉食摄入量并不高。

文章图片8

和匈奴人比起来,汉军士兵的伙食就丰富多了。汉军士兵最主要的伙食补贴是粟米,标准是一天四升米,一个月21公斤,汉军外出执行任务时,主食标准会提高到每天六升米,一个月30公斤粟米。此外汉军家属的部分伙食也由政府包办,“执胡燧卒”富风的老婆君以每月就从汉朝政府手中拿原粮二石一斗六升的补贴,他的两个女儿每个月也从政府手中拿一石六斗六升和一石一斗六升的原粮补贴。汉军士兵的收入月薪360文,基层军官遂长月薪是六百钱到九百钱,而边境地区的肉价则猪肉和羊肉20文钱一斤,牛肉40文钱一斤,敦煌的猪肉价格有一斤九钱的低价,肉价最便宜时甚至有三钱一斤的超级价,汉军士兵仅仅是凭借工资收入买肉都可以轻松超过匈奴人。

文章图片9

此外汉军还在边境地区自己养猪放羊,哨所中有专人负责“治羊圈”,肩水金关的烽塞关城遗址内也发现“有成排的马、牛厩,猪、羊、鸡圈等十余处”。汉朝人也有打猎的传统,不光西北六郡子弟和定襄、云中、五原等边境居民“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好射猎”,就连内陆农业经济发达的颍川、南阳也“其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渔猎”,打猎是西汉人重要的经济活动。边境上汉军士兵自然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打猎过于频繁,以至于酒泉太守专门发出了“毋令卒得擅道用弩射禽兽”的禁令。汉军骑兵中的良家子普遍家产在十万钱左右,他们经常拿到家中的资助,就更不缺肉吃。

文章图片10

汉军士兵每年的肉食摄取量超过了匈奴人,在作战中经常打出高交换比,所以才有了汉军横扫大漠的惊人战绩。吃肉、吃素只是个人选择,但如果某人以道德绑架让华夏民族不吃肉,那他(她)就是名副其实的汉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