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古道今 | 平江路是路又不是路

 黄之中 2022-02-28
图片
图片

1995年版《苏州市志》的“城巷河桥”记载:“平江路  南起干将路东段花桥,北接华阳桥过东北街和百家巷相通。全长1606.8米,路宽3.2米。原石子路面,1985年改小方石人字形路面。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取名。”

其实在宋代以前,此路并非叫平江路,而是叫十泉里。

据《吴门表隐》记载:“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北各一,徐家衖北一,魏家桥南北各一,朱马高桥北一,混堂巷口一(今无),张家桥南一,苑桥北一。”

也就是说,今天在苏州赫赫有名的平江路,并不是自古就叫平江路的,它的来历源于此路沿线的十口井,故称为十泉里。

图片

平江源自何时?

那么,啥时候才有“平江路”之称的呢?

我们从弘治年间的《吴江志》卷二“沿革”找到一段文字记载,很有信息量。

说吴江县境:

图片

五代梁太祖开平元年,属苏州。三年,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松陵镇,置吴江县,县之建始此。吴越始命司马福立南、北二城。唐庄宗同光二年,属中吴军。宋太祖开宝八年,属平江军,县仍其旧。徽宗政和二年,属平江府。高宗建炎二年,车驾次长桥,命张俊以兵八千守吴江。四年二月,遭金人兵难。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中书右丞相伯颜伐宋至平江,命千户宁玉守长桥。十八年,属平江路。成宗元贞二年,以户口计,升为州,秩正五品。顺帝至正十六年,淮东张士诚据之,筑城五里,属隆平府。

说明在“宋太祖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已经有了“平江”之称,从行文上看,平江军是个行政建制,是吴江县管辖者。在“徽宗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年,改称平江府了。到了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改称为平江路。

图片

平江路原来并不是一条路名

《吴江志》还收录了莫旦撰《苏州赋》云:“郡县于秦汉,军州于陏唐。宋元兮平江,我朝兮苏州”,并在“宋元兮平江”之后自注云:“政和三年,升平江府;至元十八年,升平江路。”

显然,《吴江志》在何时改称平江府的时间上,前后不一致,前者称“政和二年”,后者说“政和三年”。

图片

查《乾隆苏州府志》“建置沿革”,可知也作“政和三年”,因此,这个年份应该是正确的,1995年版《苏州市志》的“建置”卷正是采用了此说。

《乾隆苏州府志》原文:

图片

隋开皇九年,平陈,废吴郡改州曰苏州,因姑苏山为名……贞观元年,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分置江南东道采访使,治于此。天宝元年,改吴郡。乾元元年,复曰苏州……属浙江西道……熙宁七年属浙西路政和三年升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改平江路,置总管府,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之,改隆平府。十七年,复为平江路。明太祖吴元年九月,改平江路为苏州府,直隶中书省……”

《乾隆苏州府志》告诉我们,苏州得名于“隋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作为管辖苏州的行政机构的“江南道”,始设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这里所说的“平江府”“平江路”是与吴郡、苏州府一样的行政机构。“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苏州别称“平江”,来源于宋元时期的平江府和平江路这两个行政建制名,绝不是因为一条街巷名称。

图片

作为行政机构存在的“平江路”,在历史上有两段时间,即至元十三年至至正十六年、至正十七年至吴元年,即公元1276年至1356年、公元1357年至1366年,总计91年。

从行政机构名到路名

那么,“平江路”何时成为了一条真正的路名了呢?

据《乾隆长洲县志》“人物”:“盛寅,字启东,居长洲之平江路,从王宾学医,精其术。永乐中,治内侍蛊症,有奇效,授御医……”

“长洲”是一个县级建制,成立于唐万岁通天元年(696),称盛寅居“长洲之平江路”,一般认定为盛寅居住在长洲县的平江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在城内当然是街巷的名称,说明在清乾隆年间,平江路已经是真正的一条路了。在《乾隆长洲县志》的《长元吴三邑城图》这幅古地图上确实能看到“平江路”的路名,可以作为旁证。当时的平江路已经与今天的“路况”基本一致了。

图片

因平江路所在而得名的行政机构

1951年,苏州城区建立了东、南、西、北、中5个区。1955年10月1日起,东区改称平江区,南区改称沧浪区,西区改称金阊区,北区改称北塔区,中区改称观前区。1956年7月撤销观前区,1958年7月撤销北塔区,两区的部分街道先后归入平江区。1966年11月,平江区改称东风区,至1979年6月恢复原名。

在平江区级建制之下,还有一个街道建制叫平江路街道,成立于1958年7月,历经变迁后,2002年9月,与东北街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2003年4月,两个街道合并成平江路街道。2012年10月,平江区与金阊区、沧浪区三区合并成立姑苏区。同年12月,平江路街道更名为平江街道。2017年3月,平江街道与观前街道、娄门街道合并成立新的平江街道。

图片

一直活着的“平江”

从宋代开始,直至今日,不论是行政区名还是街巷名称,“平江”一直活着。这缘于苏州人对古城的挚爱,也得益于各级政府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在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平江历史街区被列为绝对保护区。2005年,平江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2009年,“苏州平江路”入选全国第一批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古城保护的典范,当时的推介词是:

苏州古城是依托水乡特色,采用棋盘式布局的古代区域性都城的典范,两千五百年来城址未变,格局尚存,堪称中国古代城垣活的标本之一。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和10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64处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历史街区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有些街巷、河道、桥梁的名称在《平江图》上一一对应。由城河、城墙、河道、桥梁、街巷、民居、园林、会馆、寺观、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遗存所构成的街区历史风貌集中体现了苏州古城的城市特色与价值,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平江历史街区是不断发展的“活”的历史地段,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仍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