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聚,在五月

 佩君的文艺营 2022-02-28

每年的五月份是世界顶级登山者们的聚会,相聚珠峰,海拔8844.43米的举世瞩目之地。有关攀登珠峰,我很早之前看过一本书《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作者以观察与实践的身份参与其中,亲历攀登珠峰的极限考验、成功登顶、以及下撤过程中目睹战友死去、搜寻战友无果、因冻伤差点损失一条命、最终在异国他乡治疗数日后返回美国家中,恢复身体后的数月,他因无法忍受失去战友的痛苦,以深入骨髓的实地感受,创作这部户外登山领域闻名于世的圣经,后续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绝命海拔》,尽管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远没有原著作品惊艳。

以至于小徐昨晚刷新闻,看到珠峰大堵车,惊讶的差点以为是假新闻时,我平静的跟他说,是真的,几天前我就在户外社群里看到视频了,今年死了十几个人,这是媒体数据。一般官方为了控制舆论,会将数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至于真实的死亡数量到底是多少,只有来自珠峰大本营的世界各地领队最为清楚不过了。

他听完后,停顿了下,锁起眉头,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既然攀登珠峰这么险恶,为什么还有人拼命的跑去,不要命了么?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引用前不久浙江小伙冯浩消失在无人区的荒原的案例作为样本,回顾这起险情,冯浩和女友以及另一个小伙伴李志森三人决定去羌塘高原无人区,这是当下户外领域极少人能够有勇气挑战的目标,圈子里沸腾了,大多数人说这是一场死亡大冒险,没有实力的人根本无法企及,但众人都有好奇心理,说你们既然去,我可以提供你们赞助,比如先进的工具设备、充实的粮草等,但有一点,你们得实时播报你们的动态,让外界知道你们的动向,李至森第一个跳出来,他认为这场具有商业价值买卖值得同意,冯浩则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走向荒原是一趟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倘若变成一场供众人围观的商业秀,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他的理念和毛姆笔下的《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角非常相似,不管众人怎么想,只关注内心的追求。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一起共同走了起点之后,便再也走不下去,分道扬镳了。

后来事件的经过,随着媒体的大肆报道,大家都在心中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但缠绕心头的总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去无人区那种人迹罕至的地方,难道吃饱了撑的?话说到这里,小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探险,我没有反驳,继续道,其实攀登珠峰也好,徒步羌塘无人区也罢,本就是世间极少数人才会去做的事情,正因为稀少,不具备普适性的行为往往会挑起大众的神经,变得极具争议,但换位思考一下,他冯浩这么做难道有什么错吗?

有些人又伸长脖子跳起来指责了,他不顾父母想法,独自跑去探险就是不孝!每个人在走向一份精神追求时会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但他来这人间一趟,真实的表现自己的生命力,追寻内心的创造力,又有什么不妥呢?话题再回到珠峰,小徐更正了一下自己的表述,其实不应该叫探险,应该是探索,我点头,表示同意他的观点。

人类在远古时代一直在探索未知的领域,现如今,文明社会的便捷已经让很多居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失去了探索的动力,生命力变得乏善可陈,至于社交,俨然都变成了一种秀,没有创造力的生命内心总有一种虚弱感,就像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一样,吃着现成的食物,憨憨胖胖,众人评论,瞧这懒洋洋的大熊猫,多可爱!

可这种内心的虚弱一遇到人生重大关口的暴击,会从一种极致过渡到另一种极致。

羌塘事件我想表达的是,天地之间的荒原有地理界限,但真实的人生之路无界,穿越荒原,回到红尘后,一切才刚刚启程,心灵探索,永无止境。

写作本质来说也是一场人生的探索之旅,也许无人问津,也许门可罗雀,有什么紧要的呢?比起成绩,自我成长才是崛起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