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谈论故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佩君的文艺营 2022-02-28

秋天的故乡正是产板栗的时节。

好友十一长假回去老家,带了些回来,她专特意给我邮寄一部分,夜晚临睡之前,拆开快递箱,打开板栗,个个浑圆结实、小巧玲珑,尽管已经刷了牙,我还是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一连剥开好几个,塞进嘴巴时,唇齿之间的板栗肉芳香紧实、清脆新鲜有嚼劲,顷刻间,味蕾便得到了极大的愉悦与满足,在细细密密的咀嚼里,我品尝着来自遥远故乡的秋天味道,丝丝缕缕的感动与回味从舌尖蔓延到心头

提起故乡,我从前对它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爱与恨交织,喜与悲交融,而故乡在多年之后,仅凭辗转而来的熟悉味道便瞬间击中了我,在那接连不断的咀嚼中,我品味到许久没有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年少离开故乡,带着些许贫穷而自卑的心,在陌生的环境里,用胆怯的神情打量周围新鲜的一切,戒备中藏着敏感,孤单中带着自傲,仿佛格格不入,又仿佛天性如此,用这样拧巴的心情与新环境别扭相处,无法真正融入。

那时坐火车,每逢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总会随意编出一个省份的地名,以此掩盖年轻时的自卑与执拗。不告知对方真正答案,仿佛觉得故乡与我一样,自带乡下人的粗鄙,难登城市大雅之堂。当时急不可耐的想要脱离它骨子里的土里土气,与时髦洋气为伍,以此,才不会被周围环境所诟病。

与故乡最初的嫌隙,便从年少时产生了吧。

此后数年,嫌弃它是农业大省,贫困落后,发展缓慢,气候干燥等等数之不尽。就像身边的亲人,因为太了解你而被评价的体无完肤,之后又表现出若无其事,爱太深,责之切。

又像旧社会里的父亲,提起家里的孩子总是恨铁不成钢的大骂:你个没用的东西,我养你作甚?后来的孩子,尽管表面看起来云淡风轻,可内心里时不时的燃起一堆火焰,打铁要靠自身硬,先学习本领,日后远走他乡,不信没办法脱离。

在远离故乡数年之后,生活中再次遇到那些打听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早已没了从前的自卑与不安,坦然的说出:记忆中原,老家河南。没错,我老家是河南的。对方会用惊讶的表情说,哦,你怎么看起来一点都不像,从口音到样貌,与河南流露出来的气质,一点都不搭。

我不知道这里是否有阿谀奉承的存在,还是因为,早年间刻意锻炼的本领,此刻终于发挥了作用,或是真的像对方所说,经久流年的离开,双方身上的岁月痕迹,早已模糊…

记得早几年前,冯小刚导演拍了一部讲述河南的电影《一九四二》,家中的老人对此记忆犹新,那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少数人真正逃出去,大多数都是死在路上。我的家乡地处丘陵地带,即便没有电影里遇到的旱灾那么严重,但对于从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仍是靠天吃饭,旱灾在我幼年印象中,并不陌生,在农忙的季节里遇到旱灾,人们为了抢水而发生矛盾,也并不奇怪。

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册。在苦难中孕育出来的故土,底色是悲伤的,理解了河南,就领悟了半部中国,也更加深刻的领会到阔别故乡多年的游子,心中对故乡情感的复杂多变。

城市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下,来自远方的乡野之物,或许显得上不了台面,但在这个什么都不缺的物质时代中,却是最稀缺的真情实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