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业的心情

 佩君的文艺营 2022-02-28

去年初疫情严重时,街头巷尾的许多小店均是闭门歇业状态,其中包括位处文岚街的安徽料理和潮汕小吃。两家店铺相邻,爱光顾的是前者,每次经过,会特别留意一下,店铺营业了没有,可通常令人失落。

有一次实在等不及,趁着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前,再去碰碰运气,心想:个把月过去了,店铺应该开门营业了吧?但远远观望,仍旧大门紧闭。沮丧的情绪涌上心头,脚步跟着索然乏力。
附近没有其他的店可以代替,故而一直等着。
恢复营业不清楚是哪一天。只记得牵着小孩如往常一样经过,不抱希望的看了一眼,突然发现店铺拉开卷帘门,露出熟悉的素净面貌,一瞬间既感动又欣喜。欣喜的是多日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感动的是,营业的状态代表着人间烟火的生气。
我并没有走进去买点什么,因为彼时不在饭心中思忖的是,下次一定还会再来的,这其中的心理变化,店家并不知情。
对于他们来说,开门营业做生意,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解决现实层面的问题;对于经常光顾的顾客来说,确认店铺开门,代表一层信任与关联的关系,通过食物建立链接,敞开通往内心的希冀。
开店的老板是一对年轻的夫妻,貌似是九零后,男的个头不高,面容斯文;女的麻利能干,朴实秀气。他们家售卖的食物品类丰富,有卤鸭爪、鸭头、鸭翅,卤肉饭、简餐,炒菜、盖浇饭、汤面、砂锅、炒饭、河粉、米线等等。
冬天喜欢砂锅面,新鲜炉灶上出炉的、冒着咕噜咕噜热气的,色香味俱佳,特别治愈,顿时赶走身处冬日的潮湿阴郁。吃完之后,踏月而归,心中仿佛升起温暖的炉火,周身被其无言的包围,满足而惬意。食物的确是可以俘虏人心。
之所以能够经营的下来,必定有其独门秘籍。在我看来,食物的价格定位亲民,分量并不算少,尤其在日渐因为城市治理而不断减少的小吃店铺中存活于世,已经不易。
城市高楼林立,彼此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一份地道的汤面食物能使人回想起家乡的点滴,想来,令人慰藉。即便只是与故乡相邻。
因为喜面食,有时去其他店铺尝鲜。比如陈八两,属于新派杭州面,亦是连锁店,通常在商场里看到它的身影。作为家常面馆,往来食客的打卡之地,陈八两成为杭州唯一入选大众点评必吃榜的面馆品牌。
以往我对“榜单”一说存在质疑,但吃过之后,印象改观,口碑确实依赖于食客的建立。陈八两的面食特色,味儿鲜且浓,手工面,配料讲究。另有葱花、芝麻、陈醋、萝卜、辣椒,自助式选择,摆放于店内,自己想吃什么,可在此基础上,增添,调味。
尽管选择丰富,但对于陈八两在疫情期间几时开门营业,并未在意,多数抱着随缘的态度。
此举并非厚此薄彼,只因心中情谊。
身处滚滚红尘的食客,内心中存有些名不见传的微小偏好,就像有人喜欢去肯德基,有人喜欢24小时营业的罗森……似乎也没什么道理可讲,不过是在某个需要休憩或停顿的片刻,它立即击中你一闪而过的犹疑。那么,不妨走进去,点一份自己喜欢的食物,安安静静品味着店家的用心烹饪,然后结账出门,转身走进熙熙攘攘的人群,继续打拼。
如果现实中的店铺是为抚慰一方食客,那么公众号的文字则为延续一份心情。或许有所关联,最终通过建立的途径,抵达彼此的心灵。在此过程中,历练手艺,丰盈生命。
人可从虚拟走向现实,亦能从现实走入虚拟。如果将公众号比喻成一家店铺,营业与否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如同现实中的顾客一样,当想要光顾时,它是闭门歇业还是照常经营?状态虽不能决定你的生活,却能左右心中拼图所在——不希望失去一角。
在店家累了、倦了、疲了、乏了,小憩一会儿后,于暮色四起中打开铺子中的灯,借食物之名点亮自己,也成为照耀他人回家的一颗繁星——彼此陪伴,无须言语。
作者佩君,居杭州,喜文字,好读书,
至今写五十多万字,85后职场妈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