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生辰,一岁一寒

 佩君的文艺营 2022-02-28


没到元旦,朋友就给我邮寄来生日礼物:变色润唇膏茉莉花茶桂花红茶红枣姜茶十点读书日历许美达的书黑芝麻丸、毛绒发夹、颈椎按摩仪。

这些东西装在一个大大的纸箱,工作日的上午由顺丰小哥直接送来办公室拆开包装,吃的喝的用的看的,一应俱全,礼物既贴心又令我感动。

她说,多年时光,倾心相遇,安暖相伴,深深的话,我们浅浅的说,长长的路,我们慢慢的走……虽然不在一个城市,平日也不怎么嘘寒问暖,但彼此心中有一块区域留给对方。
十点读书日历一直被我放在办公桌旁。每过一天,日历翻一页,上面就出现一句话,比如今天腊八节——“知道怎么吃,就是知道怎么活” ——《吃的美德》来自【英】朱利安·巴吉尼。

每天的话不一样,象征着日子的不同。

前几天清晨跑步结束,经过五幢单元楼,闻到空气中一阵若隐若现的幽香,目光流转,四处寻找,原来是身后的一颗腊梅即将绽放。

元旦假期,这颗树就鼓起了黄豆大小的花苞,那天还在想,什么时候能闻到花香。没想到欣喜出其不意。日子的确是不一样的,它藏在那些细微末节的微观变化里。

昨日微雨,中午前后母亲打来电话关照我,说生日做点好吃的。那时我正在看一本哲学书,坐在一处人声嘈杂的环境中,凝神,集中注意力,需要一边思考一边联系上下文理解书中的意思。想要完全吸收,并不能单一追求速度。

旁边有小学生在看作文簿,也有人聚集聊天,有人在视频开会,我从座位上起身,去另一边人少的地方接电话。我这边的背景音杂乱,母亲趁空打来,没聊太久,便收起电话。

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随着一年又一年的生日,亲人也在无私的付出中被岁月浸染霜白。于我而言,过生日尤其要感谢的是母亲,是她历经十个月的期盼,在痛苦与汗水中,在担忧与挂念中,迎来一个崭新的生命,应牢记这份孕育之恩,抚育之情。

因为从古至今,做母亲不是一件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充满享受的事情,它意味着付出、辛劳、操持。

正因自己有了实际的体会,所以能够感知。它也无须被歌颂、赞美、称道,只需要真心实意的去对待、切实有效的去珍惜。不负彼此之间的缘分。虽然“缘分这事儿,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

但尽力,便无悔。

临近生日,小徐提前几天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我想了一下,还真没有什么想要的。名牌包包、手表这些不想要吗?

算了。拎着奢侈品包去挤地铁,没什么意思。

这么说,并不是开车就需要。我想,面对熟悉的人,根本不需要来这些,对于不熟悉的圈子,光靠行头就能融入的,充其量只是表象。时间还是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彼此互不辜负。

一个平日极少联系的同学,一大清早发来生日祝福,我笑笑,送去祝愿。另一位老友连续发来四五个红包,非要我收,我笑言,心意到了就好。但拗不过她的坚持,收下最后一个“生日快乐”红包。

去年,远在新疆的朋友给我邮寄来当地特产,核桃、葡萄干、奶酪、奶枣。前两日,问候西安的朋友在疫情中的情况,她说一切还好,吃喝都不缺,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回老家看看老人。回头疫情消散,去西安玩找可以她做向导。

朋友遍及祖国大地各处,常常令我感动。有时想,人与人的情谊,需要通过一些问候、关心、挂念、牵记来表达、证明。过去中国人对情感的表达习惯隐忍含蓄,但只要记得,任何时候不晚。

在时光面前,过去这一年有所成长,有所领悟。比起占有一些物质带来的短暂快乐,更倾心于长期投入带来的愉悦。跑步,阅读,写作,均如此。

除了日常工作和陪伴家庭,这些事情分担了我的注意力,我没有心思再想别的。生活中一旦失去了健康,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与名利,地位与高光,断然不会使人感到幸福。

儿时几乎没生过什么大病,仅有的一两次,很快痊愈。学生时代,曾无偿献血四次,仗着自己年轻。工作后,身体还好,经常爬山,户外。

前两年,我的医保账户到年底处于负荷状态,这些是提醒。人吃谷物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但对于疾病,我一向认为,预防保健比治疗更为重要。

随着雨后春笋般的“95后”、“00后”出来就业,从客观生理上,我们必须承认,已经不再是“绝对年轻”的主体。

当然,人需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让自己始终保持活力,而运动是最好的方式,跑步、徒步、登山、打球、骑车,都不排斥。

跑步用Keep软件记录是2018年,去年只记录了几个月,林林总总一百多公里吧,并不多。但对我来说,算是一份小小的成绩,它意味着挑战、超越曾经的自己。


接下来的目标是两百公里。

目标太大不切实际,目标太小轻而易举,只有合情合理,才有奋进的动力,量力而行的达成比夸大其词的牛气哄哄更令人内心稳妥、切实可行。所以,新的一年,继续履行这些带有愉悦感的事情,它在当下,在梅花即将绽放的时节,在每一天相同而又不同的日子里。


从2020年初到2022年,不知不觉,疫情蔓延笼罩生活已经两年。我不再企图将生活的欢愉与幸福建立在突如其来的惊喜与远行,而是学会与时间做朋友,沉浸在它本身的流逝中。

我相信,人无论身处哪里,逃脱不出自身意识的局限,假如喜悦、欢欣只有在远方才能存在,无不说明当下生活的沉闷与乏味。

与时间同行,不论走到哪里,一颗心清明自在、平静安宁,如清风,温暖和煦,如明月,彼此辉映。

 
-作者介绍-
城市新移民,文字爱好者,至今写了七十余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