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志强 | 读《归途拾光》有感

 海凹 2022-02-28

在尹武平先生面前,在《归途拾光》和广大读者见面之后,我本没有评论的资格,只是就一个读者、一个晚辈、一个新兵的身份写点想说的话,算是一个新兵对老兵的报告,晚辈对长辈的回音,这样才会心安,请尹武平先生和大家纠错斧正。

读《归途时光》,颤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该书是一名戎马40余年老兵的凿印、痕迹,作者走过少年、青年、中年、甲子,感悟当兵、练兵、带兵、统兵的岁月,忠诚一生、出众拔尖,以超常规的毅力取得了靶纸环环不离九,弹孔九九不离十的成绩;一路从农到兵到干,由尉到校到利刃出鞘一剑封喉的特种兵大队主官,会挽雕弓如满月,到统军甘南蘸火打铁,带着不进则退的危机感点兵昆仑山下,踏破贺兰山阙,六六三十六,四十余年(36载)春秋到将的车辙。

《归途拾光》是一座巍峨的大山,本正源清,风起云涌。有大事、大时、大胸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平凡、普通、常人的“有物”和“有情”,白蒸馍冒着热气的生命之“味”。一缕清风拂利剑,自助餐、士官选取十法都是从尹武平所在队伍发源、试点、推广,影响深远。

1979年,一场捍卫祖国尊严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边疆打响,作者弟弟尹文杰和无数解放军战士走进血火飘飞、硝烟弥漫的战场。1985年文杰二次出境作战,不幸鲜血浸染南疆,以他27岁年轻的生命描绘了八一军旗上的红,埋葬了父亲的希望、母亲的期盼。一个哥哥失去了弟弟,今生再也无法和弟弟共吃一碗凉粉,心尖留下永恒的阵痛,文止此处亦痛、扎心。

甲胄在身40余年不忘来时路,看到一位老军人的纯洁、朴实、果敢。行走青陕,征途担道,挥笔作枪,豪气荡云天,笔尖直抵心田,《归途拾光》闪耀着静美自然之光。

贾平凹在《山本》写到:“那颗老皂荚树就长在中街十字路口,他最高大。站在白河黑河岸往镇子方向上一看,首先就看见了。他一身上下都长着硬刺,没人能爬上去,上边的皂荚也没人敢摘,到了冬季还密密麻麻的挂着,凡是德行好的人经过,才可能自动掉下来一个两个”。如果尹武平是一棵皂荚树,那《归途拾光》则是他历时四十余年结出的果实,仰望参天树冠,已是果满枝头,静待德行好的人从树下经过。  

2020年4月29日于嘉陵江畔 



作者简介:杜志强,牛角挂书往来于嘉陵江畔,2008年参加“四川.汶川”抗震救灾73天,余震中、废墟上,披坚执锐的救灾队伍里定有志强忙碌的身影,磨破7副手套,3双迷彩鞋被钢筋铁丝刺穿扎透,勇士在抗震一线淬火提纯,经历血火考验,铁打的汉子洗礼一颗勇敢的心,从此人生的道路不再害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