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然”是实际的样子,“应然”是应该的样子,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是人类永恒的争论。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欲匡世于既颠。桀溺不以为然:天下处处混乱糟糕,你们能和谁一起去改变它呢?在一档辩论节目中,经济学教授薛兆丰指出:应该的样子是虚无缥缈的,过多关注“应然”会使自己与“实然”世界格格不入。而哲学教授刘擎反驳:世界之所以会变得更美好,恰恰是因为我们知道“应然”的样子。 百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1.材料共五句话,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意思。 第一句:“实然”是实际的样子,“应然”是应该的样子,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是人类永恒的争论。 这一句对“实然”和“应然”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了“实然”“应然”之争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了材料的核心问题——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 第二、三句: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欲匡世于既颠。桀溺不以为然:天下处处混乱糟糕,你们能和谁一起去改变它呢? 这两句列举了孔子的例子,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实现“匡世于既颠”的“应然”,而桀溺关注的却是“天下处处混乱糟糕”的“实然”。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启示意义是:关注“应然”和关注“实然”反映出的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关注“应然”更多地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求,而关注“实然”更多的是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应然”和“实然”之争,其本质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争论。前者更关注当下和现实,而后者更关注世界的理想形态。 第四、五句:在一档辩论节目中,经济学家薛兆丰指出:应该的样子是虚无缥缈的,过多关注“应然”会使自己与“实然”世界格格不入。而哲学教授刘擎反驳:世界之所以会变成更美好,恰恰是因为我们知道“应然”的样子。 这两句引用了经济学家和哲学教授的两种观点。薛教授认为不应过多关注“应然”,否则会使自己与“实然”世界格格不入,无视“实然”,会脱离实际;过多关注“应然”,会流于空想。应立足“实然”,关注现实,强调关注“实然”的价值和意义。而刘教授认为世界会变得超 然 客 公众号更美好恰恰是因为对“应然”的追求,强调关注“应然”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启示意义有两点:①应关注 “实然”,重视“实然”的意义和价值;②要关注“应然”,重视“应然”的意义和价值。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1.百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 这句话说明:因为一代代的革命者、变革者追求“应然”的勇气、魄力和行动力,百年中国才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这句文字的隐含要求是:应该结合中国百年变革和发展这一语境来谈“应然”和“实然”的关系,中国百年变革和发展之路就是一条从关注“应然”到改变“实然”,立足“实然”从而实现“应然”的道路。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 这句话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要求写作者要有时代意识和身份意识,要求学生以当代青年的身份,从现实的角度来思考当下的“实然”是什么?“应然”又是什么?青年学生应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 3.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 (1)思考:要求要写关于关注“应然”和“实然”的思考。 (2)启示:“启示”指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因而,考生要谈阅读“以上材料”后所领悟的道理。道理具有抽象性,所以所谓“启示意义”就是哲学意义、抽象意义或扩展意义。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能获得三条启示: (1)要关注“实然”。写“实然”的内涵、本质、价值、意义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关注“实然”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它关注的是世界实际的样子,考虑的是个体该如何最大限度地与现实世界融合,适应现实而非挑战和改造现实,哪怕现实确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这是古代的桀溺、接舆和现代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选择的视角。这个选择能够免于无人同行的孤独,免于挑战现实必然会面临的危险,还能免于追求应然带来的不确定与格格不入。 (2)要关注“应然”。写“应然”的内涵、本质、价值、意义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关注“应然”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视角。它关注的是世界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考虑的是如何改造世界的不合理,从而使所有人都能在一个明亮、美好的世界里舒展生命。关注“应然”其实就是能够切中并直面现实问题,它所体现的是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是发现现实问题的敏锐与深邃,是愿意改造世界的勇敢,也是世界发展、文明进步的驱动力。古代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现代的哲学教授刘擎选择的就是这个视角。世界颠倒混乱,孔子及弟子明知前路艰难,孤独和危险在所难免,但仍然致力于匡正天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无道恰恰是孔子要介入的理由。 (3)既要关注“实然”又要关注“应然”。写“实然”和“应然”的辩证关系带来的思考和启示。能指出“应然”和“实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如“实然”是“应然”的基础,“应然”是“实然”的目标;我们既要立足于“实然”,用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当下,又要展望“应然”,用理想主义的眼光来描绘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