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伯驹先生挽陈毅元帅联

 我的天堂111 2022-02-28
张伯驹先生挽陈毅元帅联真迹


    我国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和陈毅元帅有着深厚的友谊。1972年1月6日,陈毅同志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出乎人们的预料,毛主席来到追悼会的现场,在礼堂里摆放了许多花圈,在角落里挂了一幅挽联,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主席远远的看到毛笔书写的挽联,这是张伯驹先生送的挽联,就走了过来,上面写着:

   仗剑从云 作干城 忠心不易 军声在淮海 遗爱在江南 万庶尽衔哀 回望大好山河 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 接尊俎 豪气犹存 无愧于平生 有功于天下 九泉应含笑 伫看重新世界 遍树红旗  

    上联歌颂了陈毅元帅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功绩;下联肯定了陈毅元帅在和平年代从事外交工作的成就,作出对其一生的高度评价,并且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充满了信心。
    主席看后,问周围的人:“他来了没有?”张茜回答:“他没来。”主席又问:“此人现在哪里?”旁边有人答道:“刚从农村回来,没有工作,户口在农村,没有粮票,生活困难。”主席对身边的周总理说:“你过问一下,赶快办。”(上述并非一字不差的原话,但大意是对的) 不久张伯驹先生就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户口也迁回北京。
    张伯驹先生,为了保护我国古代书画珍品免于流到海外,不惜重金变卖家产,购买下来,解放后,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现在都成了镇馆之宝,是当之无愧的爱国收藏家,他还喜欢作词、书法、围棋和京剧。陈毅同志热心我国围棋事业的振兴,和伯驹先生成为好朋友。1957年,张伯驹先生被错划成右派,陈毅同志认为他是有用之材,在陈毅同志保举下,张伯驹先生来到长春,就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为更好的整理馆藏文物,他主持成立了文物鉴定委员会,由五人组成:于省吾、罗继祖、裘伯弓、单庆麟、阮鸿仪,前四位都是吉林大学教授,阮先生是化学家兼收藏家,裘伯弓先生是我的外公。
    “文革”期间,他们都下放到吉林省各县的农村,后来又相继返城。张先生回到北京,离开户口所在地,既无粮票,工资又很少,全靠亲友资助,陈毅元帅追悼会以后,才有了工作和北京户口。我的外公于1974年,办好退休手续,户口迁移回到北京,两位老友相见格外高兴,老人们经常聚会聊天,外公请伯驹先生把那副挽联抄一份,伯驹先生晚年患眼疾,不写字了,既然伯弓先生相求,就在桌子上顺手拿了一张纸,写了下来。
    亲笔所书,弥足珍贵,虽然两位老人都已做古,但是这幅字保留致今。



张伯驹先生挽陈毅元帅联真迹

    试解读:
    上联 “仗剑从云”:原句出自《汉书》原文“仗剑从龙”,原意是:手持宝剑跟随刘邦去夺天下,刘邦后来做了皇帝,因此是“从龙”。这里改了一个字“龙”改成“云”,含意是陈毅同志跟随毛主席干革命,与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有本质的不同。
   “作干城”:《诗经· 周南 · 兔罝》“纠纠武夫,公侯干城”孔颖达疏:“言以武夫自固,如捍蔽如盾,如防守如诚然。”干:盾牌,干和城都比喻捍卫者。
   上联连起来的意思:拿起武器,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捍卫革命成果,忠于党的革命事业,建功勋于淮海,(陈毅领导的新四军及华东野战军长期战斗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一带,即淮海地区。)受到江南人民的爱戴(陈毅作为首任上海市长,受到上海人民的尊重与爱戴,上海外滩立有陈毅市长的铜像。)陈毅同志的逝世令亿万人民群众沉痛哀悼,他离我们而去。
   下联 “挥戈挽日”: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鲁阳公和韩作战,正在难分难解时,太阳要落山了,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因为没有照明,是不能夜战的,于是挥动手中的戈,太阳又返回来了,继续打仗,最终取得了胜利。
   “接尊俎”:“尊”:盛酒器;“俎”:置肉之几,接尊俎的意思是指陈毅同志从事外交工作,豪气犹存。下两句是对陈毅的评价:“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我们还应向前看,对于未来的革命事业是“遍树红旗”。
    此联运用了一些典故,歌颂了陈毅元帅的功绩,突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元帅的怀念,感情真挚,立意高远,给人留下深刻而永远的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