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索湛江徐闻古井之谜

 jtq感恩一切 2022-02-28

开编

,是生命之源。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也应该顺应自然,使得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古人聪慧,学会凿井汲水、打井灌溉,并形成了独有的井文化体系。凿井取水,作为人类汲取水源的一种基本方式,为人类的农业灌溉、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迄今所发现的古代遗迹表明,我国人民至少在6000年前就懂得挖井饮水。古人通过生活实践,既懂得挖井而获取井水,又认识到井水比之江湖塘水更为清洁卫生。所以三国时代的刘熙在《释名》中说:

“井,清也;泉之清卫者也。”

有井的地方,人们多聚居起来,故“乡井”和“市井”长期以来成为人们聚居地的代称。

文章图片1

被闲置的古井

古代人为了水井的安全和清洁,特在井旁建造井栏,在井口置备井盖。井,不仅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湛江市的徐闻县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县,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人类居住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建县2000多年之间,虽然在徐闻地定居的族群不断地变迁,但是古井这个独特建筑构建却遗留了下来,而且徐闻海安南部沿海还有一个“水井”埠,这个水井埠据说就是因井而得名,直至现在三面环海的水井埠仍遗留有上百个大小水井,说明这一代从明清代时曾经就是人流较为密集的商业区域,而徐闻县当地的历史文献也有记载,海安水井埠一代从代开始就是有数千人居住的大村——“博涨”村,明清时期雷州半岛糖业兴盛,而水井埠一带恰恰就是糖业的交易区,故此人流密集。

文章图片2

见证雷州半岛糖业兴盛的海安古井

另外,明代在县东北部锦囊城下的金钱埚村有一口金钱井,是为古代徐闻八景之一,雅名“锦川涌钱”,不过经察看,这口声名显赫的古井已废弃。虽沧海桑田,但徐闻地至今仍有很多各个朝代的古井,甚至大部分还在使用当中,据我们走访后粗略统计了一下,当地现存的古井中比较著名的有如下:

三墩岛汉代龙泉淡水井——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饮用淡水井

位于南山镇南山村三墩岛上,始建于清初,井为青石夯土筑成,平面圆形,径2米,深0.8米,占地面积为8平方米。此龙泉淡水井年代久,是研究当地航海及渔民生活等社会状况的实物资料

2006年出版的《徐闻县文物志》已记载。2011年5月28日公布为第四批徐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淡水井位于三墩岛上,所在地三墩为汉代徐闻县始发港,港湾濒连,有南山港、三墩港(古讨网港)、港头港、麻练港、华丰港

文章图片3

徐闻三墩龙泉古井

历史记载:

“徐闻城,汉元鼎置海边讨网村,前临大海峙三墩。”

可见三墩历史由来已久,现存汉至清代文物遗址包括汉徐闻古港八卦航标灯座、侯官神座、汉唐生活遗址等,曾大量出土文物有“万岁”瓦当、乳点纹板瓦、绳纹板瓦、龟纽“臣固私印”、陶器等。

外罗渔埠永清井——渔埠开埠并走向兴盛的活见证

位于外罗埠建设社区东建街中段,该井凿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各地到外罗收购渔货的商帮所开凿,永清井呈八角形,对角宽3.2米,深3米,面积为10平方米,井沿及井围均用青石砌成,八角形外围栏每棱长1.45米,保存有清代石碑一通。

文章图片4

徐闻县外罗永清井

外罗永清井清澈甘甜,水源充足,世代为外罗渔港渔民提供食水,此井反映了外罗古渔埠的历史和人口迁移,是研究外罗港社会状况的佐证资料。2006年出版的《徐闻县文物志》有记载。2011年5月28日公布为第四批徐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角井——明代兵站专用井

位于前山镇六角井村西北约100米处田坑边,因井呈六角形而得名,这个井面有六个角,井口用六条石条镶嵌而成。每条石条都有几个不规则的磨得发光发亮深浅不一的痕沟。

该井始建于明代,井深2米,西面有井门宽1.15米,井下用石板构砌六角形,每棱长0.6米,井台立四石栏,0.26X0.24X0.55米,其间镶砌扁石板,长0.85米,宽0.45米,厚0.1米。石板残存井绳磨砺的痕迹,深者达0.67米。

文章图片5

前山六角井,明代兵站用水井

方志记载,这口井原占地五分多,泉水旺盛,常溢流,水清如镜。到这里来挑水的姑娘,总是要先照照自己的影子。其地明至清时已置烟墩,并驻有兵弁,据清乾隆《徐闻县志》之十后防志记载:

“盐井港炮台一座,周围阔四丈八尺,高一丈二尺,茅竹台屋一间,营房四间。博腊烟墩(至锦囊所城五十里)”,

这里地广人稀、物产丰饶、牧草丰盛,牛羊肥壮

明清时期,北面是当时很高的黄竹岭;西边有宽广茂密的原始森林,野果随手可摘,飞禽走兽任人捕猎,南面是博腊港,水路交通方便,以往山林盛产柴炭,都在这里集散,运销各地;东面临海,盛产各类鱼虾;这中间是盆状的曹家洋,给养相当方便,而这个曹家洋田,历史上曾有过“天旱一年温饱有余无忧虑,有水一造母猪不吃暗占米”之说,此井恰可为证,很具保护考研价值,此地面临浩瀚的南海和琼州海峡的拐点,是与其地理位置重要有关。

六角井村民主要以种植香蕉为主,交通方便,居住70户,人口410人,村民以井水从不干涸神井,逐以六角井命村名为“六角井村”。

那练宋代宣和古井——见证了浙江骆家谪居雷南的兴衰

位于城北乡那练村,通称“东井”。据传自宋代浙江省金华府义乌县人、徐闻县教谕骆福源卜居那练时已开凿,故村民又称为“始祖宝井”,坐东向西,井深6米,面积为1平方米。

此井分上下两层结构:上层内壁为四方形,用青石块砌筑,深1.5米,下层内壁为马鞍形,系砂砾土层凿成,底呈釜状,深1.3米。井口方形,边长为1.04米用四块青石条砌成。井外围八用形井栏。高0.40米,每棱边长2米,宽0.25米,西面留缺口1.4米。

文章图片6

徐闻县那练村宋代古井

该井泉盛味甜,水清见底,涝而不溢,旱而不涸,平时水位保持离井口1米左右,用扁担勾住水桶可打水。现井台西2米处有一个受损严重的石水池“井湖”,石池呈圆形,上径0.79米,下径0.64米,深0.08米。

石池外侧有阴刻文:“嘉禾里弟子石宗施和七年乙已岁季夏口详题。”古时石池为妇人洗衣用具,又必有井才有石池,而宣和七年乙已是公元1135年,可见距今876年前已有此井。此井年代久,很具考研价值。那练村,全村400多户2000多人。

文章图片7

徐闻县那练村

那练村具有“读书功名那练骆”,从民国初至今那练骆族在徐闻乃至湛江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涌现的著名学者有10多人。该村交通方便,硬底化水泥道路通全村,主要种植甘蔗、花生、木薯等北运瓜菜。

黄塘村古井——该井是宋代官宦家族民俗生活的见证

位于县东下洋镇黄塘村南边,为宋代古井,井口青石砌成方形,内径0.75米,外径1米,井深10米,井围径5.6米,高1.10米,占地面积为1平方米。

文章图片8

徐闻县黄塘村宋代古井

整个水井为八角形外围栏、并刻有“宋朝古井传千业,黄氏甘泉盖万年”对联,相传宋代福建省福州府福清县延德乡人黄守政卸任琼州太守后率族人迁此始居开凿,此井水清澈透明,供村民生活生产用水,是研究宋代徐闻县古井及当地民俗生活的实物资料

大黄墟古井——元、明时期戴黄墟兴衰的历史见证

位于城北乡大黄村城东100米处,始建于元、明时期,古井群分布较散乱,都为大黄古墟沿街铺面及家居庭院使用的提汲式水井,其一北距古石道20米,方形,内径0.70×0.70米,上方下圆。另一圆径石圈井,径0.90米。方形方井两口,一口0.88×0.88米,一口内径0.60米,井圆石高0.19米,井区有石元宝一件,长0.85米,宽0.24米,厚0.36米,大型石磨一口,径0.17米,高0.20米,有底盘。是研究清代徐闻古墟民间生活习俗的实物资料

文章图片9

历经沧桑的戴黄墟古井

井西原为石道,南北走向,南为徐闻至迈陈公路,大黄墟为明代古墟,相传元末明初姓和姓人家先祖结伴从广州黄埔迁此始居开设商号,称为“戴黄墟”,至民国初年遭山贼焚掠,古墟偏废,居民多迁往他处。

禄齐六角井——一口井和一个家族的迁徙历史

位于前山镇禄齐村西南,该井始建于明清时期,在资深古民居东北隅,有围栏,提汲式,内径0.98米,井圈用长方石条磨光构砌成六角形,每棱长0.57米井面至水面1.35米,占地面积22平方米,井附近有石湖两件,玄武石质圆形,其外径1.24米,内径1米,深0.4米,通高0.5米。

文章图片10

前山禄齐村古井

禄齐村住有何、林、梁、吴、李等姓氏。其中第一大姓为何姓,于明末清初从广东省高州府化县杨梅镇迁此定居,据说何姓先祖一到来此地定居由于没有水源即开凿了此井,村民历代一直沿用至今。该井造型奇特,是研究徐闻县乡村生活习俗的实物资料

陈屋巷井——潮州商帮开凿、用于熬制鸦片的井水

位于徐城街道文古街陈厝巷,始建于清代初年,为旅居徐闻的潮州商帮所开凿,井坐东向西,为玄武石砌筑,井台基宽3.7米,长3.7米,外径0.84米,内径0.6米,面积14平方米。

文章图片11

徐城陈屋巷古井

井台呈不规则图形,有台阶,全用不规则长石条构砌,泉井为圆圈石井,中有穿孔,做锁井用。绞车(辘轳)石一对,高1.10米,宽0.3米,厚0.16米,顶为孤形轴座。打水时,一人或双人绞动绞车角卷起缆绳提水。

该井泉水清冽,旧社会时可熬制鸦片和做豆腐,并有人专为为邻居担水送水,是民间老百姓生活用水的来源,反映了旧时民俗状况。井边保存有石碑一通、石狗一尊。

附城伏波庙井——汉代伏波两将军征服岭南的实证

位于徐城街道附城村委会徐海路九坛铺转盘,井上方下圆,外径0.7米,内径0.5米,水面距地面1.5米,井围用长方形玄武石构砌。

文章图片12

徐闻县附城伏波井

该井原为涛山寺内水井,因徐海路改建后,涛山寺拆迁至路北,仅留下这眼古井,井又因该寺祭祀两伏波将军,故又称“伏波井”。

2001年县在井边竖起石碑一通,以纪念伏波将军马援,与海南白马井、雷州海康的伏波井等处同出一辙,是研究汉代徐闻历史的典型实证

新地村邓氏古井——徐闻望族新地邓家的图腾

位于迈陈镇新地村天后庙后120米处,始建于清代初期,东西走向,呈井字形,用长方条石砌井面,外井口宽1米,高0.2米,面积0.18平方米。该井内宽0.65×0.6米,井边有石龟,长0.77米,宽0.48米,通高0.36米,座高0.13米,作镇井之用,附近存原石雕琢井槽一件,长1.05米,宽0.76米,高0.45米。

文章图片13

新地村古井是研究徐闻民间生活习俗的证物。新地村邓氏世居,根据该宗支的邓氏谱系中的记述,新地村那一族邓氏现有后裔近2000人(男丁人数)。

徐闻望族新地村邓氏族家的原籍是海南文昌清澜橄榄塘村,邓氏祖先邓联珠从海南迁来海北时,一开始是居住在徐闻县角尾乡一个叫作“朱八”的村子的,后来才再迁到新地村现址始居的,对于迁徙过程,谱系上写得清楚,新地村先祖邓联珠原居海南文昌县榄橄塘村,后裔邓四公在清初任儋州太守,迁居海南文昌铺前,其后邓四公后裔邓联珠移居徐闻西区角尾的朱八村,之后邓联珠后代部分人再迁居新地村创村始居至今。

迈陈墟十字古井——迈陈名称的由来佐证

位于迈陈墟古墟场正中,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呈正方形,外径1.2米,内径0.85米,井口有两桩玄武岩石柱相交呈十字状,井深七八丈,用石砖砌成,井口长满了青苔。

文章图片14

徐闻迈陈墟十字古井

迈陈古墟的名称来历有多种说法:相传清代顺治年间,有一商人陈兆明从广东潮州府饶平县移居此地开商店(据迈陈墟潭板村“陈氏家谱”所记载),邻近村民也相继到陈家店经商,生意颇兴隆。当时四乡八邻皆知这位能干的商人,称其为“买陈”,后由雷州话谐音讹传当地的名称为迈陈。接着外地商人和附近农民也到这里集居,便逐渐形成集贸中心。一说以向陈家靠拢迈进之意,更名为迈陈墟;另一说,壮语“”为意,迈陈即陈姓之村。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东场巡检司移驻迈陈圩,下辖东场社、那社、那宋社。迈陈古墟自明代以来,以生产土糖闻名遐迩,圩东南的东场港在明代是中国南方的产盐基地,明清时期,朝廷驻有盐官司和巡检司

文章图片15

徐闻县明代古井碑

迈陈古墟全盛时期在清代中期和后期,当时开办各式各样的店铺,有赌馆、大烟馆、药材铺、杂货店、医诊所、棺材铺、茶楼、金银加工、糖寮行、榨油、当铺、理发铺、布匹庄等。

原下字老井斜卧一棵古树之下,显得安逸,滋润,淡静,深邃。井台上原用两根呈十字的圆木交叉挺起一个木制的轱辘,前面插上一根半弓形的把儿,一根长长的绳子拴着铁质的钩子环,系住木桶或铁桶的桶攀,把水绞上来。据说迈陈墟十字老井的水源丰润,十字古井打出的水清冽纯净,有如泉水般的甘甜,在四邻八乡非常有名

结束语

依水傍山”是人类择居的标准。有水的地方就有人,说明水源的重要性。一个地方、一个家族、一个村庄…,可以说首选的公共设施就是水源,而井往往是最原始的见证。

文章图片16

新农村水塔

随着近几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国家水利部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利部将不断提升农村饮水标准,由农村饮水安全转变成农村供水保障。从巩固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底板,补齐农村饮水工程水源、工程建设短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农村供水管护水平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供水标准,满足乡村振兴需要

这些战略让原先的古井也遭闲置不用。“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古井虽然不再起作用,但现在几乎村村都对它进行修缮保护,很多成了文物保护。它们曾经给予人类生命之源,对研究一个村庄的历史渊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