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临北京最古老的钟鼓楼

 常敏毅 2022-02-28
在北京已经居住了多年,但还是第一次来到“旧鼓楼大街”,目的是参观已有750多年历史的钟楼和鼓楼。

北京钟鼓楼是中国古代城市钟鼓楼的建筑典范,位于东城区安定门街道钟楼湾胡同。它以显赫的地理位置、“暮鼓晨钟”悠久的报时历史和前后纵置的宫廷建筑而名闻世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钟鼓楼位于古都北京南北中轴线的最北端,始建于元朝(1272年),曾经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占地有2597平方米

站在钟鼓楼中间等待验票的小广场上,可以看到钟鼓楼是有两个巍峨壮观的建筑组成的,两楼前后纵置,结构奇特,气势雄伟,显示出了中国古代设计者和建造者的杰出才华和巧夺天工的技术水平。


钟楼(作者摄)

钟楼通高为47.9米,仰看容易,爬上钟鼓楼却非易事,有心脏病和恐高症者绝对要慎行。沿着狭窄的券门,踏着高陡的石台阶,艰难地登了69个台阶才到达陈列大钟的回廊。

此时,心脏已砰砰地跳个不停,不断地大喘气,显然血氧饱和度到了临界状态,但是我还是兴奋地喊了一句毛主席的诗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陡峭的登楼石阶(作者摄)

凭栏喘息,稍事休息,向楼外望去,但见碧空蓝天之下,远处的高楼连栋比栉,近处的居民四合院一览无余。


顶层回廊上的眺望(作者摄)

最宏伟的是钟楼顶端在八角形的钟架上,悬吊是永乐大钟。这口大钟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最早的、最重的报时大铜钟。

大钟通体高7.02米,钟体高5.55米, 下沿直径3.4米,壁厚为0.12~0.245米,重63吨,堪称 “古钟之王” 。

永乐大钟(作者摄)
钟楼撞钟报时,有非常严格的规则。每天定更至亮更,每更次皆撞钟一百零八声。俗称“紧十八,慢十八, 不紧不慢又十八”,反复两遍,共计108声。时载“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涂色的撞木和铜铸的大钟(作者摄)
撞钟为何定为108声呢?原来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明朝杭州的藏书家郎瑛(1487~1566)撰写的《七修类稿》云:

扣一百零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古代五日为一候,六候为一个月,故一年七十二候),正是此数。


古时关于铸造这口铜钟,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当年天下的工匠来京铸钟,但难度太大,久铸未成。皇帝大怒,限期铸成大钟,否则便将全体工匠处斩。眼看限期将近,铸钟屡屡失败,

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也思索着:此次铸钟如此艰难,莫非是缺少点“灵性”?于是向爹爹恳求到铸钟现场看看。

铸造现场有朝廷命官、大小工匠头领,只见铜水在炉中翻腾。几次取样,华严师傅都摇头。眼看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全体工匠即将被斩。

正在这时,华仙姑娘冲到炉边,对爹爹说:“您看那天上是什么?”华师傅抬头望去,只见天上正飘来一朵朵彩云。此时,华仙纵身跳入炉中。老铜匠一把没抓住,只抓下一只绣花鞋。

刹那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华师傅悲愤地发出铸造的令号,工匠一齐努力,大钟终于铸成了。

为了纪念华仙姑娘,在小黑虎胡同24号特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现仍有遗址可寻

钟楼对面的鼓楼,高度为46.7米,比钟楼略低一些,但比钟楼更加雄伟,更加有气势,是北京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

我在鼓楼大厅(作者自拍)


鼓楼大厅(作者摄)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时,钟鼓楼上文物遭到了破坏,建筑幸免于毁。二楼现存一面旧式主鼓,鼓面直径1.40米,已残破不堪,鼓皮上留有侵华日军用刺刀捅破的刀痕,真可谓是罪恶累累,罄竹难书了!

从图像上来看,是两个大鼓,其实不然,只是一面大鼓。为了突出整体的形态,最上面的玻璃是一面大镜子,由此可以看得更全面,更直观。


唯一残存的古鼓(作者摄)


下午3点25分,从大厅的右侧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出来几个年青壮汉,他们手持缠着红布的擂鼓槌,身着镶红的白布衣,腰系黄绸带,裤子通红色,鞋子纯黑色,色彩分明,气宇不凡。



他们面对大鼓,依次登上擂鼓台,肃穆庄重。正是3点30分的时刻,他们奋力敲起了大鼓,鼓声有节奏,有韵律,振聋发聩,由近及远,久久回荡在古都北京城的上空。


击鼓时间是固定的,上午分别是9:30、10:30和11:30。下午分别为13:30、14:30、15:30 和16:45。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参观钟鼓楼目前需要预约登记,进门要接受安检,严禁吸烟,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等违禁物品入内;打火机一律交出来,出门时可以取回;如果有任何涂刻、涂写行为,都要追究法律责任。

门票不贵,30元一张,60岁以上老年人优惠,为15元一张。我把这张老年人的优惠门票小心翼翼的放在背包里,保存了下来,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

钟鼓楼的门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