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龙大灭绝被两尾鱼亲眼目睹,6500万年后,科学家发现惊人细节

 孙丹阳 2022-02-28

最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始终试图推翻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自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结论,以至于造成不少人怀疑恐龙大灭绝到底是不是毁灭于小行星的撞击事件。

最近一篇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最新论文,从另外一个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证据,这些证据将恐龙大灭绝事件的起因,从新归结到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既定结论上来。

前不久,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U)、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和法国欧洲同步辐射设施的研究人员,共同对从北达科他州独特的Tanis地区找到的匙吻鲟和鲟鱼的化石进行了更为严谨的C12和C13同位素测定,从而使联合研究团队获得了足够有力的证据,证明6500万年前,地球的确遭遇了一颗巨大小行星的撞击,并导致了恐龙的大灭绝。

首先,科研团队发现巨大撞击的沉积物非常完好地保留在匙吻鲟和鲟鱼的化石内,科学家用同步辐射X射线获得的数据证实了撞击颗粒仍然卡在它们的鳃里,就连它们的软组织中也保存了这些撞击颗粒。

科研团队计算机模拟了匙吻鲟和鲟鱼当时经历大撞击的场景,结果发现,在撞击发生1小时候,大陆板块在巨大撞击的影响下,在海洋水体中引发了巨大的驻波,而巨大驻波裹挟着大量撞击沉积物很快就把匙吻鲟和鲟鱼吞噬并将它们活埋。也就是说,科学家发现的这两尾鱼当时是亲眼目睹了毁灭性灾难的发生!

匙吻鲟和鲟鱼在大海中,以吞噬大量浮游生物为生,为了获得这些食物,有时候,它们需要游到海洋的表面水层,但不幸的是,它们在灾难发生的很短时间内,也成为这次撞击事件的牺牲品。

匙吻鲟和鲟鱼骨骼细胞的发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波动。这一生物学特征,也令科学家从匙吻鲟和鲟鱼骨细胞的分布、形状和大小中获得了另一个大碰撞发生的细节,即小行星的撞击是发生在春季。科研团队在研究匙吻鲟和鲟鱼的骨骼细胞时发现,匙吻鲟和鲟鱼骨细胞的密度和体积随着进食浮游生物而发生变化,而匙吻鲟和鲟鱼骨骼细胞的这一变化在化石C12和C13同位素检测中,发现并未达到高峰,这说明,它们是在春季时就成为大撞击事件的牺牲品的。

在研究中,科研团队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尽管大碰撞造成了所有的非鸟类恐龙、翼龙的灭绝,但大量的哺乳动物、鸟类、鳄鱼和海龟却幸存下来。这说明,6500万年前的这场大灭绝事件是一场生命史上最具选择性的灭绝事件。从大量的文献中,科研团队发现,这些有幸生存下来的物种,它们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这与它们为了准备过冬而提前做足食物上的准备有关。这也证明大碰撞之后,地球被动进入小冰期是造成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这一结论,对现在人类应对突发性大灭绝灾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即储备足够的食物和御寒之物,是保证物种得以存活下去的关键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