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异乡人》感悟

 昵称680LrUfh 2022-02-28

加缪何许人也?生于1913年,法国人,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29岁时就完成了这本书,年仅44岁就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

为止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44岁对一个作家来说已算年轻,29岁那还是个孩子。如若不是天赋异禀,很难想象如此年轻就对人性和世界有着这样深刻的认识。

《异乡人》中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对周遭一切冷眼b旁观,甚至母亲去世都无法激起任何感情波澜的人。母亲在养老院去世了他去奔丧,没有哭泣,在守灵的时候还抽烟喝咖啡,参加完葬礼感觉到“能连睡十二个小时的喜悦”,葬礼第二天就勾搭女人上床并一起看喜剧电影。

他是天生冷血吗?对待亲情尚是如此,那对待爱情呢?喜欢他想跟她结婚的女人瑪丽问他:“你爱我吗?”可他却回答:“这无关紧要,如果真要说那大概是不爱”。结婚的话,他觉得结不结都行,如果她想结就结。

放在今天来看,默尔索简直是一个标准的渣男无疑了。和女友一起去游泳,看喜剧电影,做爱,做了所有情侣之间都会做的事,然而他却不无诚恳地说不爱她。哪怕配合当时的氛围,佯装说爱她,他也不愿意。婚姻本应神圣庄严的,他却觉得结不结都行。这一系列的反应是冷淡的,所有的事像是与己无关,命运强塞给他的,而他的回答,倒也无法真的对其说三道四,谴责什么。一个看起来漠视亲情的人,对待友情又如何呢?

他的邻居雷蒙是一个拉皮条,不学无术的混混。雷蒙请他喝酒,他去了。雷蒙想跟他做朋友,他觉得做不做朋友,怎么都行。雷蒙跟他称兄道弟,他也懒得否认,就这么着吧。对方让他帮忙写信羞辱对他不忠的情妇,他觉得没必要让他不满意,那就写呗。雷蒙让他去警察局帮他作证,证明他的情妇先动手,他才打的她,他也同意去替雷蒙作证。他应邀和雷蒙去海边度假,与雷蒙情妇的兄弟结派的几个阿拉伯人相遇,双方打了一架。随后他独自又去海滩,再遇到那个阿拉伯人,在预感自己要被袭击的前提下,率先开枪打死了对方。

本不是这场交锋的主角,却稀里湖涂就为此锒铛入狱。是和雷蒙的感情深厚吗?字里行间我们一点都感觉不到。他为什么会开枪打死了那个阿拉伯人,他多次描述是因为那天太阳实在太酷了烈,烤得人神智昏沉,于是发生这次的杀人事件。谁能因为天气热就开枪杀人呢?而且是在对方倒地后又连开了四枪。可这就是默尔索的理由,你丝毫觉察不到任何一点诚意,也看不到任何忏悔的意思,事情就这么发生了,在他眼里顺理成章,观者却大跌眼镜。以致于后面对他的审判,常常陷入焦灼,如此荒诞的理由根本不足以成为杀人的动机,于是大家全部针对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口诛笔伐,而不是聚焦在杀人的罪行上。

为了试图找到合理的杀人动机,检察官指控他麻木不仁,没有人性,没有灵魂,有预谋地杀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的母亲。昔日与他有过接触的证人们轮流出庭作证,在证词明显对他不利的情况下,他却滑稽地觉得检察官比他的律师聪明,口才好。他也曾想替自己辩上一辩,但考虑了一下却最终什么也没说。不和自己讨厌的人多废话,这是他的行事准则,即便在生死关头,他也懒得为自己破个例。就这样他最终还是被判了死刑。在行刑前的关押时间里,他多次拒绝接见神父,拒绝皈依上帝。他清楚地明白既然犯了罪自然要付出代价,但别无权多要求他更多东西。最后他坦然走上了断头台,直到那时他有心思对断头台的构造浮想联翩。默尔索就像是这个世界的怪胎。他的一切行为完全不符合他人的预期。世人想驯化他,把他变得跟自己一样。他在无能为力之时却“恼羞成怒”,用道德来审判他的罪行。让原本不该却因加诸道德砝码的惩罪变成无可挽回的死刑。

可是不符合大众的预期就是错的吗?葬礼的场合必须哭泣吗?如今甚至有哭丧这种职业,哭泣此时并不是表达悲伤,而是为了满足大众对这件事的期待。开怀大笑,潸然泪下皆是情绪的外化表现,有没有人真的在面对笑话的时候笑不出来,面对丧亲之痛时哭不出来呢?既然从心底哭不出来,那么让他人代替,这是表演,还是真的悲伤呢?比起默尔索,这难道不是一种赤裸裸的虚伪吗?世人千方百计将自己卷入生活的细碎之中以显示真情,却唯独缺乏面对自己的真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加缪塑造了一看似荒诞、冷漠,不懂世情的角色,但却保有最真实的内核--彻头彻尾遵从本心,而无动力去给世俗正确答案。默尔索,这位悲壮的勇士到死也没向世情低头。他是自己生活的局外人,他是审判会议上的局外人,他冷眼旁观周遭的一切,认为每个人最后都会死亡,包括自己的母亲。

他真的不爱自己的母亲吗?我觉得并非如此。两人生活在一起相顾无言,他的薪水无法给母亲更好的生活,才将其送到养老院,母亲因此也结交了朋友,谁能判定在家比养老院更好呢?母亲死去的时候,他尚未适应这种改变,表露出真实的反应,没想到却给其命运埋下了沉重的伏笔,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这个人实在荒谬的话,那通过所谓的道德来审判一个人,视法律如无物,这样的世道不是更加荒诞吗?

写到此处我更加理解,为何默尔索这个角色在穿越时间的洪流后还能如此为人追捧。他对一切都觉得无所谓,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对命运也毫无怨言,世上有几人可以做到?相比之下他才是这些人中真正为自己而活的。

这是一个全然纯粹的理想主义人物。只因真实的力量太过耀眼,耀眼到刺痛蜉蝣众生们的心。“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加缪称他为“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现实世界中有这样的人吗?你是否敢袒露自己的真实?哪怕这样的真实不被世人所接受。

世人所接受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无从反抗的吗?自我到底是有谁来决定的?社会赋予你的角色是真实的自己吗?在理解默尔索这个人物时,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向自己提出。对一切毫无关心,又不愿意向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模式妥协。“局外人”默尔索其实让自己变成了自我世界的中心,其他人才是围绕在他身边的局外人。

他最常说的口头禅是,“在我看来都一样”。母亲死去,哭没哭一样;面对女友,爱与不爱一样,结不结婚一样;工作,升不升职都一样。他自认为自己也和其他人一样吧,或许他自己都还没发觉,就变成了他人眼中的异类。

自我身份的探索与认同,又是这部作品中另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加缪本人出生于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是“西班牙清洁女佣和法国酒窖管理员的儿子”,幼年生活艰苦,由于直系亲属在一战中为国而死,加缪被认定为战争孤儿,由国家抚养,接受法国的教育。“他在阿尔及利亚完全是按法国方式被教养大的”。

那么问题来了,他到底“是一个阿尔及利亚人”?还是一个“法国人”?按默尔索的态度,“在我看来都一样”,是否意味着加缪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晰的答案呢?我无从得知。而人的一生难免会陷入这样的时刻:“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无依无靠,一切与己无关。”我到底是谁?我内心认同的是怎样的自己?世界与我是怎样的关系?这是人类其一生都在回答的问题。从默尔索的角度来看,世界与我无关,我和这个世界不熟,有些容易让人陷入虚无主义,生而为人的意义即被消解了。不过,这也愈发提醒我们去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世界在变,人类的自大和狭隘依旧存在。虽然我们依旧和这个世界不熟,但是我们知道曾经有一位斗士为了真实付出了生命。感激我们还能在加缪的作品里找到这份天真与勇敢。

最后,用北岛的诗做结,也代表我的态度:“我和这个世界不熟。这并非是我绝望的原因。我依旧有很多热情,给分开,给死亡,给昨天,给安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