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现|17世纪西方画家笔下的丰州古城

 乡音文化 2022-03-01
本文2597字 图片9幅  阅读6’丰州古城和金溪古港

【敬请点击右下方在看或点赞  以示鼓励 】

【编者按】上期乡音君推出的《泉州花灯 天下无双》一文中提到“泉州上元灯节始于唐之武荣”,引起很多读者的关注。日前,《天下之货仓》作者告诉乡音君,不仅仅是上元灯节,可以说整个闽南文化的原乡就是丰州。自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置东安县,丰州建制至今已有1762年历史,比泉州建制早440年。故有“未有泉州,先有丰州”之说。

   乡音君得知,25年前《天下之货仓》作者曾随泉州市摄影家代表团到德国诺伊施塔特市交流访问期间,发现一副17世纪西方画家的丰州古城写实钢笔画。经作者授权,本期乡音君公布了这幅珍贵的古画。

古画发现地:德国诺市

   1997年9月,泉州市政府应邀派出摄影家代表团到德国友好城市、被誉为“德国民主摇篮”的诺伊施塔特市(简称诺市),参加当地举办的葡萄酒节并采风。作者是代表团成员之一。

1997年9月,泉州市摄影家代表团

应邀参加德国诺市葡萄酒节并采风

(图源:陈世哲/摄)


   德国诺市是1986年与泉州市缔结的友好城市,是德国西南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一个直辖市,面积: 117.10平方千米,位于普法尔茨葡萄酒之路(Wine route,魏恩斯特拉瑟)中部,是德国有名的葡萄酒酿造中心之一,人口5万多人,主业葡萄种植业及其酿造。诺伊施塔特也以它的哈姆巴赫城堡而出名。

哈姆巴赫宫是德国中部的一座中世纪城堡

(图源:网络)


诺市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闻名

(图源:网络)

    诺伊施塔特市也是著名的旅游区,古色古香的市中心由一个购物广场组成,周边围绕着许多半木结构的民居。
诺时的市中心是古色古香的购物广场
(图源:网络)

惊现丰州古城写实钢笔画

    参访期间,泉州摄影家代表团在诺市陪同人员参观了当地著名的大学。这所Casimirianum 大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578年,相当于中国的明万历六年,当朝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明神宗朱翊钧。这所大学的工作人员可能事先得知参访的代表团来自中国福建泉州,便打开了一本收藏的古籍,介绍了其中一幅明代丰州古城的写实钢笔画:“这里有你们故乡的丰州古城”。作者预感到这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古代画作,立即翻拍。随团摄影家陈世哲先生也当场拍摄。后来作者的相机在巴黎丢失,陈先生翻拍的丰州古城图成为唯一的证据。

Casimirianum 大学的藏书(图源:陈世哲/摄)

    这是一幅写实钢笔画

   由于不识德文,也不知这本藏书的书名和内容,画作的作者及其年代也不知晓。但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这是一幅现场写实钢笔画。钢笔画起源于古代欧洲的芦苇管、鹅毛管写字、绘画时代。16世纪开始在欧洲流行。19世纪未,钢笔画才传入中国。

   可以肯定的是,绘画者不是中国人,因为19世纪中叶丰州古城已经“屡因洪水崩圮渐毁”,已无古城墙全貌。那么绘图者应当是一位来自西方画家,且到过丰州并在丰州对岸实地写生,其绘画时间推测应在17世纪。

丰州古城史

   自古以来,丰州一直是南安县治所在地。丰州古城是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南安知县夏汝砺为防倭寇垒石而建。设4门,各有门楼,东门为熙和、西门为平城、南门为文明、北门为拱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县袁崇友增城高4尺,四隅添设角楼4座。后因地震、洪水,屡圮屡修。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知县祖泽茂于原基重建,改东、西、南、北四门名为富春、丰乐、武荣、长寿、建楼如旧。城周长3196米,高3米,敌楼6座,铳台176个,堞1022垛,城墙外围,设有护城河。至清咸丰(1855~1865)后,屡因洪水崩圮渐毁。1936年,国民党政府以防日寇再次轰炸为由,下令把丰州古城墙全部拆毁,并于当年12月把县治迁往南安溪美。

   这位西方画家估计是在明末来过泉州,其身份可能是一名天主教传教士。因为明末正是罗马天主教继元代之后再度进入泉州的时期。此前,元皇庆二年(1313年)泉州成为与元大都(北京)并驾齐驱的主教区,是管领江南诸路天主教的活动中心。当时全国天主教徒约3万人,其中仅泉州主教区教徒达1万人之多,是仅次于元大都的天主教友集中地。天主教在泉兴盛半个多世纪,直至元末泉州爆发“亦思巴奚战乱”而消亡。

   明天启四年(1624年),被誉为“西来孔子”的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艾儒略与退休返乡的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坐船到达福州,在闽传教25年。期间,艾儒略九进九出泉州,交友广泛,并在泉州府城和永春县传教,“每年受洗约八九百人”。至明末,泉州的天主教堂就有13所。为丰州古城绘画者可能就是艾儒略的随行弟子,到永春传教途经丰州时见景色宜人而驻足而作。

艾儒略(Aleni)石刻画像(图源:网络)

   从画作的具体时间来看应当是明崇祯年间,所画对象亦是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袁崇友增城高、添角楼的丰州古城。此外,从画作的风格来看,与同一世纪的西方写实钢笔画十分相似:

17世纪台湾城写实钢笔画(图源:乡音文化)

17世纪钢笔画《郑成功受降图》(1662年)
(图源:《天下之货仓》)

金鸡古港是泉州海外贸易的发祥地

17世纪西方画家的丰州古城写实钢笔画

(图源:陈世哲/摄)

    这幅写实钢笔画描绘了丰州古的城墙、城楼与金溪港停泊的船只等场景,说明至明代金鸡古港尚有船舶来往。金溪港古称梁安港,始于六朝时期之南朝梁,又称六朝古港、金鸡港、丰州港,是当时连接海外最具规模的内河港口。南朝梁普通(520-527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泛海来中国,陈·天嘉二年(561年)至梁安郡,从金溪古港登岸,驻锡建造寺(后称延福寺)翻译《金刚经》。泉州海外交通史的起点便是以此为上限。其时,海水涨潮可达金鸡,海舶纷至。直至南宋,泉州府及市舶司官员到九日山祈风,亦是坐船乘潮至金鸡港上岸。而早在官方祈风之前,丰州境内的九日山延福寺就有民间祈风的记载。从史料亦可证实,丰州金鸡古港是泉州海外贸易的发祥地。

【编后语】乡音君对德国诺市Casimirianum 大学学者所称的这幅“丰州古城写实钢笔画”亦有存疑。其疑点就是画图左边位于城内的七层高塔。乡音君查阅了丰州古城的有关史料,尚无查到关于此塔的文字记载。丰州史上究竟有无此塔的存在,那就要拜托当地的文史工作者帮忙查证了。若无此塔,说明两种可能:一是该图画的不是丰州;二是后人为追求画面平衡,画蛇添足加上去的,因为这座塔在图中比例实不相称,显得十分突兀,似乎不是同一人所画。诸位看官以为如何,欢迎留言发表看法,也请顺手点击右下方在看或点赞  以示鼓励。乡音君这厢有礼了。

深度解读宋元刺桐  更新泉州历史知识

《天下之货仓》 四重特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