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动机”的底层思考

 陈辞令 2022-03-01

 新朋友吗?记得先点陈辞令关注我哦~

关于陈辞令

定位:聚焦认知提升,升级人生模式

3个原则:

1、聚焦:聚焦学习力、思维力等五大底层能力的全面升级。

2、深度:拒绝人云亦云,不写未经深度思考的文章。

3、实战:拒绝鸡汤,文中方法论均可直接落地。

这是《陈辞令众号的第180篇原创文章

标签:情绪力

你一定听过一句话: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但你有没有思考过:怎么样才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比如,当你在团队面前激情昂扬地描绘未来愿景、规划时,下属却昏昏欲睡,甚至背着你抱怨连天?

比如,你的孩子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你比他还着急。

这一切,都和一个词有关:动机。

不了解动机,我们就无法管理自己,更无法影响他人。

我总结了关于动机的几个底层思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1、审视行为背后的动机

我们每天的行为背后都有些某种动机,只不过有一些动机已转化为日常习惯,不易觉察。经常审视我们某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更能帮助我们认清行为与目的本身,防止出现“走了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种情况。

2、成大事,靠内在动机

动机分内在外在动机两种类型,区分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最简单的标准是:当一件事情,外界给你的动力(规则、要求、奖赏、金钱、名誉、地位)不存在时,你是否会继续坚持做这件事情。

大成就的人,一定是内在动机驱使,而非金钱、荣誉外在动机,想想马斯克、比尔盖茨、任正非、曹德旺就知道了。

3、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仿佛一个跷跷板

一方面,外在动机会削弱内在动机。

一个老人住在一所房子里,每天都有一群小孩在院子里吵闹。老人想了一个办法,第一天给每个小孩子1颗糖并跟他们说:“明天过来使劲闹,爷爷就再给你们糖”。

第二天小孩子们又过来吵闹,他们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糖,第三天孩子们又过来吵,老人却不给他们糖了,小孩子就说,你都不给糖,谁来帮你吵,于是他们再也不来了。

这种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任何行为一旦和钱挂钩,我们的动机就会被其所吸引,对行为本身的关注就会降低。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则对外在动机(金钱、荣誉等)需求更少想想我们保家卫国的革命先烈就知道了

4、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是没法直接激励一个人的

我们采取的激励行为,需要人们自己做一个理解、转化、评估,作用到自身,才可能成为有效激励。

这个理解和转化过程非常复杂、千人千面,且大部分激励行为会让对方感觉到我们是在控制,而这必然会产生博弈。

那应该怎么做呢?

好的问题不是“我如何才能激励他”,而是“我该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或条件,让他能激励自己?”

我们应该明确给予他人激励时的真实意图,而这很可能通过他们给予奖赏的方式和措辞来体现。

5、社会关系结构会影响激励的有效性

我们所有人都发现自己处在不同的关系中,这些关系在地位、权力或控制方面存在差异,具有“一上一下”的结构,即一方处于优势,一方处于劣势。

如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经理和员工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等。

这种“一上一下”的社会关系结构,让激励变得复杂。我们既要追求个人自主,又要支持另一方的自主,能否在其中取得微妙的平衡,会影响激励的有效性。

这种社会关系如果处理不好,非常容易走向控制与放任的两个极端。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经理还是员工、老师还是学生,要真正激发他人、激发自己,我们就必须超越这种关系。

6、激发内在动机的三个要素

按照自我决定理论,要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机,就需要满足人们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归属。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瑞安和德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关动机的认知理论。他们将人的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自我决定行为就是个体主动愿意去做的行为,比如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看自己喜欢的书。此时,自我在动机过程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这种能动性可以激励和维持个体的行为。比如,当我们玩游戏时,可以连续玩很久,以至于忘了时间。

非自我决定行为则是受外在刺激的控制。表现为不得不做。一旦刺激停止,个体动机也就相应停止。比如,如果学习是非自我决定行为,那么很多人在离开高中之后,就再也不会主动学习。

德西十分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有机体在争取自我决定行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争取自我决定感,自主性,他人归属感,以此来满足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

更多细节,大家可以搜索“自我决定理论”相关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